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到“春夏向东秋冬向西”
在寻找最佳睡姿的过程中,古人也在睡眠的方向上展开了研究。古人认为,头部朝向哪里,与健康状况和睡眠质量息息相关,但在最佳睡姿的选择上,并未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
古代较为流行的观念是依据季节变化调整睡姿,即所谓的“四时说”。秉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唐代医者孙思邈,他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写道:“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意思是,春夏时节,适宜头朝东、脚朝西;而秋冬则相反,宜头朝西、脚朝东。
具体更换方向的时间节点,通常以“立春”和“立秋”作为分界线。宋代蒲虔贯的《保生要录》中也有类似表述:“凡卧,自立春后至立秋前,欲东其首;自立秋之后至立春前,欲西其首。”
这种“东西向”睡眠的理念在中国历史悠久,并对建筑布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自秦汉以来,无论是皇宫还是民宅,床铺摆放多为东西走向,这便是受此“睡眠观”的影响。这种观念或许源于《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理念。
总体而言,古人倾向于以东为尊,西次之,南也可接受,唯独北不宜。部分养生专家主张固定头朝东、脚朝西,理由是东方象征春天,寓意生机勃勃,四季皆宜头朝东睡,“谓顺生气而卧也。”
在四种朝向中,“北卧”,即头朝北、脚朝南,被古人视为禁忌。《千金要方·道林养性》指出,“头勿北卧,及墙北亦勿安床”;《老老恒言》“安寝”条也提到,“首勿北卧,谓避地气。”
为何头朝北被认为不宜?古代养生家认为,北方属水,阴中之阴位,主冬季与寒冷,担心头朝北睡会招致阴寒之气侵袭,损伤人体阳气与元神。实际上,这一观点也受到孔子言论的影响,《孔子家语·问礼》中提到“生者南向,死者北首”。
需要注意的是,古人关于睡姿方向的说法并无科学依据,且掺杂了不少迷信成分,过于神秘化。例如,“南北向”睡眠不宜的说法,现代部分科学家认为,南北向与地球磁场一致可能更有利睡眠,许多长寿老人习惯头朝北。因此,不应盲目相信传统说法,舒适为佳。

文章《床头朝西是正确的风水》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