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自古以来就在中国比较兴起,现在还依旧比较流行,算是中国的一种文化了,对此很多人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那么,命理真的可信吗?
许多所谓的测试师,最喜欢铁口直断的就是孤克与桃花了,准不准是一回事,看到消费者或脸色凝重,或眼带泪痕,则心里暗笑;"虽不中亦不远矣"!如果消费者满脸狐疑,或甚至勃然大怒,则好一点的说法是因为祖上积德,或后天行善有以致之;恶劣一点的,就说是时候未到,不然就是时辰不准,反正是医死人不偿命,讲话不必负刑事责任,大不了下次别碰面。有多少人被这些说法影响深远?没有人真正统计过,但是绝对占台湾人口比例很高,因为很多传统家庭在小孩一出生时就去批了一张命书,"克父克母,赶快过房拜继"、"命带桃花,三嫁而尤不止"、尤其是女姓,在还无法独立思考判断的小时候听到这些话,对心理有多大的打击?对父母的影响(尤其是母亲)又有多大?殊不知,翻开紫微斗数(或是其它术数,紫微斗数还算是客气的)的说明,桃花星大大小小加起来超过10颗,孤克星更多了,排列之后塞进12个宫位的结果是,"人生何处不相逢?落花时节又逢君",根本没有人避得开它的侵袭。

怕它不如面对它!
所以很多人把命理视为拒绝往来户,"Out of sight,Out of mind",大声疾呼"迷信"、"妖言惑众";问题是,命理早已溶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是一种生命哲学的反映;人不可能离群索居,你不信,还有别人信,怎么办?我再三强调,如果中国古时候重视科学,有理则学的概念、运用方法论、有系统的研究,紫微斗数不会发展成现在的样子,而会变成世界最早的人类学及行为心理学,连潜意识的研究都有了;但是现在,我们必须从一大堆古书(绝大部份是错误的推论及夸大的宣传)中找到紫微斗数真正的实用价值。好有一比,就像金庸小说中侠客岛上的侠客行武功一样,所有的注释都在引人误入歧途,只有石破天这样的反朴归真,才能穿越文字障,直取精华,其他的人只能"白首太玄经"了。附带说一句,太玄经的作者扬雄先生,就是汉朝时贬抑科学的大文学家,所谓"通天地人谓之儒,通天地而不通人谓之伎"是也。
尽信书不如无书-重新认识孤与克
所以我们在解码108(紫微教室)中,搜集古来各家说法,各位可以当作工具书使用参考,再与本站陆续推出的"世说新解"比较,就可以知道,误差在哪里了!切记,读这些古说一定要像张无忌学太极剑一样,读完就忘,记住反而就入了局,跳不出来了。紫微斗数发明的背景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民可以由之,不可以知之"的时代,当基本教育不普及的时候,愚民政策是最好的管理模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举头三尺有神明是最好的道德约束方式;在紫微斗数的解释里,就充满了宿命论的观点,及逻辑上的误缪推论;从现代的观念而言,孤,克,桃花所代表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孤,代表的是个性不喜与人来往、喜欢安静、有些自闭、也有些高傲,所以如果碰到的六亲个性不同,就很容易有冲突、或离群索居、或不爱沟通;往好的一面而言,他追求生命、真理的行为及实践模式不见容于当世,亲人或朋友。许多先知,发明家,开路先锋都具有这样的特质。
“克”代表的是行为和思维方式与六亲或他人存在显著差异,在管理和沟通上都会遇到很大障碍,尤其是在封建社会,父母更无法接受行为怪异的子女。古人提倡“易子而教”,这种方式在教育理论上是有道理的,但不能误解为“克六亲不死即残”;夫妻间的“克”问题更为复杂,不能简单概括。理论上,夫妻结合是因为彼此有吸引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容忍对方的一切行为。克人者通常个性强硬,不喜欢沟通,或者追求完美,不善于调节情绪,也可能性格柔弱,随遇而安,不同性格的相处方式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可能出现“白头如新,倾盖如故”的情况;因此,“克”可以简单理解为欣赏对方的能力,却无法接受对方的行为和思维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六亲是天生的,不可替代,而夫妻关系并非如此;古书中常说某人命宜晚婚,意思是晚婚能让人生阅历更丰富,思考更成熟,基本条件更完善,从而减少因一时冲动而造成的悲剧;尤其是感情丰富或性格冲动的命格,更容易因某一事件而迅速分离或结合,不仅伤害自己,还会波及他人,用“克”来约束和规范是最简便的方法。
紫薇斗数拥有几千年的文化,我们后的人应该将其发扬光大,造福更多人。
文章《什么是烂桃花姻缘》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