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相术/正文

冬至有什么风俗 传统

分类:相术作者:傲视人间笑红尘2025-04-29505

  网上总是要在不同节日的时候争论南北方的食物差异,过年时北方吃饺子而南方吃汤圆,在北方买菜用几斤而南方用几两,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总结的关于北方冬至有什么风俗?北方冬至的传统食物主要是什么?

">

  北方冬至有什么风俗:
  祭祀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吃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

  北方冬至的传统食物主要是什么:
  1、馄饨
  在北京,有句谚语叫“冬至馄饨夏至面”。过去北京有冬至吃馄饨的说法,馄饨这类象征团圆的食物可谓是冬至餐桌上的首选。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那么冬至吃馄饨是怎么来的?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因此在北京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2、饺子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我国北方地区民间素有吃饺子的习俗。关于冬至吃饺子的民间传说很多,最主流的说法是源自于张仲景。

  据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任职,他告老还乡时正值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寒风刺骨。他看到许多乡亲的耳朵被冻伤,内心十分难过,于是命令弟子在南阳关东搭建医棚,将羊肉、辣椒以及一些驱寒药材放入锅中煮熟,捞出切碎,用面皮包裹成类似耳朵的模样,再次放入锅中煮熟,制成名为“驱寒矫耳汤”的药膳赠予百姓食用。服用后,乡亲们的耳朵都痊愈了。后人模仿“矫耳”的形状,制作成食物,也称为“饺子”或“扁食”。

">

  3、羊肉
  冬至开始,民间便开始从这天“数九”。对于老百姓来说,冬至莫过于吃。北方有冬至吃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在此时吃上一锅炖羊肉,更有御寒滋补的双重功效。

  羊肉性温,能抵御风寒、补身体,对风寒气喘、肾亏阳痿、气血两亏、腰膝酸软、肢冷腹痛、面黄肌瘦等症状有疗效。冬季人体阳气内藏,肾阳不足,容易出现手足冰冷,面目无华、体虚乏力等症状,而羊肉味甘而不腻,性温而不燥,历来被视为补阳佳品。冬季适当进食,可有效缓解上述症状。


  4、狗肉
  北方不少地方有冬至吃狗肉的习俗。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一些体质虚弱和患有关节炎等病的人,在严冬季节,多吃些狗肉是有好处的。但不宜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狗肉属热性食物,一次不宜吃多。凡患咳嗽、感冒、发热、腹泻和阴虚火旺等非虚寒性病的人均不宜食用。

  小结:我们总是通过吃的食物来治愈自己的身心,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就是通过不同口味的食物来温暖自己。

  

北方冬至有什么风俗

文章《冬至有什么风俗 传统》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本文地址:http://www.saybook.cn/n/11336435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