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的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最为闻名。
羌语称碉楼为“邛笼”。碉楼多建于村落附近的住宅旁,高度介于10至30米之间,用于防御敌人和储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多种形状,有的甚至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为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达1.35米,采用石片砌筑。石墙内侧垂直于地面,外侧自下而上略向内倾斜。建造过程中不使用图纸、吊线或支架,完全依赖精湛技艺与丰富经验。建筑坚固耐用,经久不衰。
羌族人的石屋多建于半山腰的台地附近,靠近水源,少数位于高山河谷地带,几户或十几户人家聚居一处,石屋依山势排列,高低错落有致。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庄房,呈方形,通常三层,每层高约3米余。房顶平台底部铺设木板或石板,向外伸出形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覆盖树枝或竹枝,再铺上黄土和鸡粪夯实,厚度约为0.35米,设有排水沟以防漏水,冬暖夏凉。房顶平台用于脱粒、晾晒粮食、做针线活及供孩子和老人玩耍休息。部分楼间建有过街楼(骑楼),便于通行。

文章《羌族风土人情》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