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经大循环中阴阳此消彼长的规律逐渐明朗:阳仪从复卦开始演进至乾卦,阳逐渐增强而阴逐步减弱;阴仪从姤卦发展到坤卦,阴逐渐增强而阳逐步减弱。在方图中,从地行0到天行7,从地列0到天列7,这是阳盛阴衰的过程;与此相反,从天行7到地行0,从天列7到地列0,则是阳衰阴盛的过程。
六个一阳卦中的三个,复卦1、师卦2、谦卦3,位于方图主轴线划分的左下三角形阳仪区内。它们的对卦,分别是姤卦33、同人卦34、履卦34,分布在右上三角形的阴仪区内。剩下的三个一阳卦,豫卦、比卦和剥卦(实质为五阴卦),则位于方图主轴线上方的右上三角形阴仪区内。它们的对卦是小畜卦、大有卦、夬卦,均在阳仪区内。
在排列二阳卦之前,先来分析它们的结构。15个二阳卦分布在主轴线两侧,9个在阳仪区内,6个(实质为四阴卦)在阴仪区内;15个四阳卦则有6个在阳仪区内,9个(二阴卦)在阴仪区内。9个二阳卦和9个二阴卦对称,6个四阳卦和6个四阴卦也对称。前三卦的顺序显然是临卦4、明夷卦5、升卦6,以及它们的对卦遁卦36、讼卦37、无妄卦38。
接下来的第7卦,既不是泰卦也不是豫卦,因为它们都不符合按照阳度排序的原则。三阳的泰卦,阳度应该高于所有二阳类阳仪卦,排序应在二阳卦之后。阴仪区内的五阴豫卦,自然也不会排在第7位。因此,第7位应该是震卦,其对卦为巽卦39。
“阳度”具体指什么?简而言之,“阳度”是日照的强度,用阳爻来衡量。通常情况下,阳爻数量越多表示阳度越强,同样的阳爻占据的爻位越高阳度越高。以谦卦为例,其阳度高于师卦,低于临卦,因此排序在两者之间。这个“阳度法则”也可以从“阴度”的角度来理解。阴度的强弱取决于阴爻的数量和所占爻位的高度,阴爻越多阴度越高,同样数量的阴爻占据的爻位越高阴度越高,对应的阳度就越低。
每个卦都是“阳度”和“阴度”的某种组合,而阳度与阴度之和固定为32,阳盛则阴衰,阴消则阳息。极端的两个卦,乾卦是纯阳(零阴)卦,阳度最高达到32而阴度为零;坤卦是纯阴(零阳)卦,阴度最高达32而阳度为零。其余的卦则是阴阳互抱,阳度高则阴度低,阳度弱则阴度强。
在解释每卦的阳度和阴度之和为32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结构上有特殊意义的“十二消息卦”,它们常被称为“辟卦”、“主卦”、“本卦”或“君卦”,是标志阳度增减(或阴度减增)的一组里程碑。从十二消息卦的结构可以看出阳度和阴度此消彼长的关系。阳仪区六个卦,复、临、泰、大壮、夬、乾分别是一阳类、一阳类、二阳类、三阳类、四阳类、五阳类、六阳类的首卦,阳度从左至右逐卦上升(阴度相应减弱),阴消阳息;阴仪区六个卦,姤、遁、否、观、剥、坤分别是一阴类、二阴类、三阴类、四阴类、五阴类、六阴类的首卦,阳度从右至左下降(阴度相应增强),则是阳消阴息的卦。每个消息卦的位置都在方图边缘上,上卦或下卦至少有一个是地卦或天卦,坤、乾、泰、否四卦各有两个,占据了方图的四个角。消息卦的分布非常对称,如泽地临卦是二阳,两根阳爻在初爻和二爻位上,天泽夬卦是五阳,五条阳爻在初爻至五爻位上;山天遁卦是二阴,两条阴爻在初爻和二爻位上,而地山剥卦是五阴,五条阴爻在初爻至五爻位上。
因此不难理解,在阳仪区里,三阳泰卦的序将排在所有的二阳卦之后,四阳的大壮必排在所有的三阳卦之后;在阴仪区内,一阴的姤卦紧接零阴的乾卦,五阴豫卦的卦序当然也要排在所有的四阴卦后面。
易传中有句名言:“古者包牺氏(即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先祖观察的对象,并以此发展出易经体系的,是什么?主要是太阳,还有月亮(还包括其他天体,诸如北辰、晨星等)。他们关注天体运行,是为了把握生存的条件,能对自己的命运多些掌控,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文章《远古传说是否有科学依据》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