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祭,或称祭扫,是人们为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和思念之情而举行的一种纪念活动。它产生的时代相当久远,至汉代时已极为流行,沿袭至今,已成为民间盛行不变的习俗,在祭扫活动中,许多行为和禁约体现的是人们的报恩、孝顺的思想和邀宠、祈幅的愿望,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和满足,不过,墓祭活动自身也有一些禁忌要求。
忌“犯土”
在山东和河南地区,有一种叫做“触土”的说法,意思是如果在祭祀的日子刚好碰上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这样的明七,或者是十四、二十一、二十八这样的暗七,会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遇到这些日子去扫墓时,需要在祭拜的时候往坟上(可以用一个瓦盘装土或沙)插上小红旗,以此来驱除邪气,避免禁忌。河南和江苏部分地区还存在一种习俗,即在七月十五祭扫时不能用面条作为供品,民间认为面条象征绳索和铁链,逝者看到可能会感到恐惧不安,觉得后代对自己怀有恶意。如果亡者的灵魂不安定,则可能给子孙带来麻烦。
忌孕妇参加墓祭
通常,孕妇不能去祭扫坟墓。否则,死者的亡灵恐怕会“扑”着胎儿,使孕妇难产,在民问许多地区的风俗中,甚至一般妇女都不准上坟祭扫。这种禁忌反映了古代中国子孙观念,凶为女人上坟,意味着家中无男子,死者无后代子孙。
忌刑徒参加墓祭
古时,禁忌刑徒参加祭扫,因为那时人们认为墓室是先人的阴宅,灵魂凭依所在,受过刑的人去祭墓,会有损祖先之德。

忌遇上佛僧、道士
在祭扫时忌遇上佛僧、道士。如果不巧遇上佛僧、道士,俗以为一定要供斋饭与之饮食。只有这样,才会减轻死者的罪孽,便于死者的亡灵早日超度,使之升入天堂。否则,对亡灵不利,将使他人地狱受苦受累。
忌用棍棒挑动纸钱
祭扫时时,一般要烧纸钱,忌用棍棒挑动纸钱,恐将纸钱挑碎,祖灵不好使用。如果有的纸钱烧去一半,剩下的一半未燃尽,也不能重新丢到火里去烧。俗以为,这留下的一半会变成钱财,是产灵专门留给活人用的,意思是祖上想着子孙们。又说这一半叫“孙子板”,只能留下,不能再烧;否则,要断子绝孙?
忌走来时路
河南一带在葬后的第二天就上坟祭扫一次,叫作“复二”。这一天孝子上坟祭扫后,要从其他小道返同家巾,禁忌走来时的路,俗称“迷路”,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死者亡灵跟着孝子一同返同家中,日后会在家里吓人或作祟,造成家人的不幸和灾难。
文章《民间90个风俗禁忌》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