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又称《易经》,简称《易》。它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上影响极为广泛深入的古代经典著作。该书约在战国时期即被孔门弟子列为《诗》、《书》、《礼》、《乐》、《易》、《春秋》的“六经”;汉代则被奉为儒家经典之首(因西汉武帝时曾设“五经博士”,专门讲论《易》、《书》、《诗》、《礼》、《春秋》五经);魏晋南北朝时,玄学盛行,《周易》被列为“三玄”之一(即《老子》、《庄子》、《周易》);唐代修撰《五经正义》,《易》为首经;宋代注解《十三经》,《易》为第一经;元、明、清三代,《四书》、《五经》为钦定教材,《易》居“五经”之首;清代阮元编辑《十三经注疏》将《周易》排在第一位,清代乾隆时编纂大型的《四库全书》,同样将《周易》列为第一部经书。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周易》占据着极为重要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因而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可看作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渊薮和先导。

《周易》之所以备受推崇,与其蕴含的思想内容密不可分,正如《四库全书·经部·易类小序》所述:“《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它是上古社会生活的生动记录,也是商周时期古人思想的真实反映。书中不仅涵盖了古代农业、牧业、渔业、手工业等生活内容,还包括了古人关于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的思想内容。正因如此,历代学者面对这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典籍,孜孜以求、探赜索隐,撰写注解和疑问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层出不穷。据初步统计,古代有关研究《周易》的著作,接近三千种,位居各类经典著作之首。而研究《周易》也逐渐形成了一门丰富多彩的专门学问——易学。有人甚至称其为“经学中的经学,哲学中的哲学”。由此可见,它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即便如此,清代著名学者皮锡瑞仍感叹道:“说《易》之书最多,可取者少”(《经学通论》)。这表明,研究《周易》的人众多,但真正融会贯通者寥寥无几。这也从侧面告诉我们,《易》道确实广阔。我们今天将其作为学术研究的课题,还需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周易》这本书,在世界文化史的轴心期时代,它是唯一的一本,由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共同构成的书;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是唯一的一本,儒家也信奉它,道家也信奉它的书,佛家也借助它解释自己理论的著作;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文章《周易的影响》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