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它特殊的意义和由来,源自我们古代的祖先。是一个很热闹、很喜庆的节日,这个节日最初起源于汉武帝时代,并且流行一些民俗活动,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
元宵节也是每一年的正月十五这一天,也被称为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源自汉武帝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元宵节的演变
元宵节,最初的意思是指“上元节的夜晚”,因为在正月十五这一天,上元节的主要活动集中在晚间品尝汤圆和欣赏月亮,随着时间推移,这一节日逐渐演变为“元宵节”。元宵节当晚,街道两旁挂满灯笼,人们观赏花灯、猜测谜题、享用元宵,将从除夕起延续下来的庆祝氛围推向新的高峰,成为代代相传的传统习俗。起初,这个节日仅被称为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望月,直到隋朝之后才改称元夕或元夜。唐代初期受到道教影响,又有了上元的叫法,而在唐末才偶尔提及元宵。然而自宋代以后,也有称作灯夕的习惯,至清代,则另立名为灯节。
文章《元宵节的来历 元宵节的来历故事》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