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描绘的是除夕的情景。每年农历腊月三十(小月为二十九日)被定为除日,这一夜则称为除夕。相传除夕是旧年的终点,新年的起点,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因此这一夜的新年吉凶往往与之紧密相关。正因如此,除夕夜充满了神秘色彩,相关的规矩和禁忌也最多。
除夕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人们在喜庆的氛围中准备丰盛的年夜饭,为这场难得的“大团圆饭”忙得不亦乐乎。然而,在年夜饭前后还有许多民俗活动需要参与,丝毫不能懈怠。一方面,人们要迎接各路神灵降临人间,为此精心准备酒食供奉;另一方面,还需驱赶各种凶神恶煞,因古人相信桃木可避邪,便常削桃木制成人形,名为“桃人”,置于门侧,用于驱凶辟邪。汉代应助所著《风俗通·卷八·祀典·桃梗》提到:“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卫凶也。”这便是对此习俗的记载。
在古代,农民有除夕绘制弓矢仓廪的传统。通常会在自家门前用石灰粉画出一张弯弓,并在箭弦上画上三支利箭,箭头朝外,以此驱逐邪祟。
过去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中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前的黄昏前“封井”,给水井加上木盖,供奉糕点后焚香拜祭,三天后再开盖复用。
除夕年夜饭之后,有长辈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由于除夕处于岁末,而“岁”与“祟”谐音,压岁既寓意增添一岁、除旧岁,又有“压祟”的含义。古时,“压岁钱”是用红线串起的一串铜钱,挂在小孩颈上或放在枕头底下,祈愿压岁钱能护体护床、镇邪驱祟。
古人对压岁钱极为讲究。所用铜钱必须是大钱、新钱,再用红绳编成各种形状。有的穿上百枚铜钱,象征“长命百岁”;有的则编成鲤鱼、如意、龙形等吉祥图案,寓意“钱龙”、“钱余”,寄托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除了长辈赠予小孩“压岁钱”外,部分地区还有赠送“压岁果”的习惯。除夕夜,长辈会将橘子、荔枝等水果放在小孩枕边,取“吉利”之意祝福孩子来年大吉大利。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压岁钱”更加简洁直接,通常用精美的红包装上红钞票分给孩子们,图个红红火火的好兆头。
除夕守岁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习俗,西晋《风土记》已有明确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相传守岁的目的是防范一种独角兽的侵害,而这种独角兽最怕火光、红色和声音,于是人们在除夕夜穿红衣、点红灯、贴红纸、燃放烟花鞭炮,焚香祈祷,彻夜不眠,逐渐形成了“守岁”习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达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
许多地方也将除夕夜称为“吉祥夜”。在这晚,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说吉祥话,避免说晦气话、脏话或不敬之语,否则全年可能会倒霉。因此,欢欢喜喜、和和美美、团团圆圆,成为除夕夜的核心主题。
醉醒堂温馨提示:除夕还有忌打碎器物的习俗。民间认为,如果这一天打破了碗碟杯盘,则预示着新的一年会有“破运”。有时不小心打碎物品,长辈会迅速用红纸包裹起来并念诵“岁岁(碎碎)平安”之类的吉祥语来补救。民间认为,将红纸包好的碎片放置在神案上数天,就能化解潜在的灾难。所以,人们在除夕这天都会小心谨慎,力求讨个好彩头,期盼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文章《除夕传统节日及风俗》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