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字亦称“测字”,在隋代名为“破字”,在宋代叫“相字”,旧时的一种”迷信“。汉字属象形文字,一个字往往可以拆成几个字,古时侯人经常用这种拆字法,来判定人事因果,预言吉凶祸福。后来,有以拆字为业者,称“测字先生”。其方法是先让析疑者随手写一字,测字者根据该字组成或间架结构来发挥答疑。
如清人赵翼《陔馀丛考》载:少时,见一测字者踉跄而来,问其父之病,随手拈得“一”字。术者曰:“一者生字之尽,死字之初也,汝父殆不起矣。”又问:“汝父生年云何?”其子曰:“丁丑生,属牛。”术者曰:“然则而父不死,牛加一画则生字矣。”清代周工亮《字触》载:杨王沂中,闲居微行,遇一测字者,王以所执柱杖就地一画,相者惊拜曰:“‘土’上一画,乃‘王’字也。当封王无疑。”测字者利用测字时的环境,把“土”借用过来,与“一”组成“王”字,预示所测人将要封王。
相传,明朝末年,国势危殆。崇祯帝朱由检寝食不安,遂遣一宦官出宫打探民情。宦官来到一个测字摊前,先写个“友”字,术者说是“反”贼出头。宦官暗惊,再测“有”字。术者说:“有”字也不吉,乃“大”字掉了一半,“明”字去了半边,“大明”危危可岌。宦官吓得满身是汗,忙说前面两字写错,实欲测“酉”字。术者说,此字更为不祥,“尊”字去头去尾,天子至尊快完了。三个同音字测下来,皆是明王朝亡国之兆。
另外,拆字还被广泛用于作诗、填词、撰联,或用于隐语、制谜、酒令等。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载有一首拆字诗:“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乃坚,古木枯不死。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永言咏黄鹤,志士心不已。”每一句中都含有拆字,构思奇异新奇。
明朝才子蒋焘,年少时便擅长作诗对句。某日,家中有贵客来访,恰逢窗外细雨绵绵,客人有意考验他,于是出了上联:“冻雨淋窗,东两点,西三点。”此联中,“冻”字可拆为“东两点”,“洒”字可拆为“西三点”,构思颇为巧妙,对答不易。此时,只见蒋焘从屋内抱出一个大西瓜,将其切为两半,其中一半切了七刀,另一半切了八刀,随后说道:“请诸位品评,我的下联对好了。”他接着解释道:“刚才所对的是:‘切瓜待客,上七刀,下八刀。’”众人听后纷纷称妙。“切”字拆开正是“七”和“刀”,而“分”字拆开则是“八”和“刀”。此联不仅运用了拆字法,还充满了生活气息。另有一副拆字联亦十分有趣:“此木是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
《后汉书》载:“献帝初,童谣云:‘千里草,何青青,旬日卜,不得生。’”这条隐语,暗示董卓专权事。《三国演义》对此有出色的描写。
据《中国谜语大辞典》载,用拆字法制谜就有“曹娥”、“鼎足”、“碎锦”、“金钟”等十六格。拆字文化,可谓丰富多彩,情趣盎然,魅力无穷。
文章《拆字的奇异魅力》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