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看之卦“晋”,上卦离属阴,为“两地”之位。三、七两数当之,用“两分法”定之,三、七两数有上下之位;再看下卦为坤,坤之两分法属下位,下位之数“三”,故为“昼日三接”也。
“是故易逆数也”,“是故”二字是承前文“数往者顺,知来者逆”申述总结高度概括之辞。“逆”迎也,即是说易数的方法是用一往一来相“迎”而定。是用八卦相错,“参天两地”倚数之事。上面仅举两地之数三例,参天之数仿此。
参天两地而倚数之法,是以本卦之卦相逆而成。一卦可变六十三,加本卦共六十四卦。本卦之卦又可互为主客,参伍错综,通变发挥,加以刚柔相推,更是变化无穷,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第四章
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晅之。艮以止之,兑以悦之,干以君之,坤以藏之。
此段文字独立成篇,排列结构与前后内容看似无关联,若说是类比象征,又为何不将其置于第七章之后,与万物类象部分放在一起,这样岂不是逻辑更清晰,层次更分明?为何要把“干以君之,坤以藏之”放在最后?这其中透露出一些线索。马国翰辑遗书《归藏》引用何乔新的话:“隋经籍志记载有归藏十三卷,出自刘光伯所献,内容较为浅显,虽然书籍已失传,《易》中提到的‘坤以藏之’正是归藏的遗留思想。”金景芳先生在《说卦传略说》中提到:“从天地定位,山泽通气,到干以君之,坤以藏之,这是《归藏》易的遗存理论。”的确,这一章节独立成文,前后似乎并无直接联系。从古至今已有许多关于《归藏》遗说的发现,并非偶然现象。尽管这本书已经失传,但其技艺仍在民间流传,正如俗话所说:“礼仪遗失可以在乡间寻找,易学遗失可以在民间探寻。”实际上,在《系辞传》中,也有一些蛛丝马迹可供追寻。在古代流传的先天八卦图或后天八卦图,以及中天八卦图等,都是八卦排列于八方,中央没有卦象,但在易学的应用中有诸多神秘之处,为何在传承的《河图》、《洛书》、《遁甲》、《太乙》中都有中五?为何中央位置没有卦象?而在《遁甲》中五寄用中坤二,这就是“归藏”所得为坤,而非寄用。《系辞传》中说:“范围天地之变化而不超出,成就万物而不遗漏,通晓昼夜的道理而有所知,因此神妙莫测而易学无所依附。”这段话正是对“中宫”神奇之处的描述(神也是用来形容万物奇妙的),不局限于某个特定方位,也没有固定卦象,所以称为无方;没有固定形态的卦象,所以称为无体。在实际应用中,采用“归藏”法将八方卦象浓缩于中心,于是中心便形成一个“范围天地之变化而不超出,成就万物而不遗漏”的整体卦象,据此可以做出判断。这也正是《系辞》所说的“彰显仁德,隐藏实用,鼓舞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达到极致啊!”“彰显仁德”,“仁”为重心,如同桃仁、杏仁。“隐藏实用”,通过“归藏法”得出归藏入中的卦象,可以调动事物产生共鸣,这种方法能够解决圣人的忧虑(圣人指代后文南面听天下、响明而治的帝王)。因此说“不与圣人同忧”。运用《易》可以发展事业,但必须以“盛德”为基础,推崇道德广施产业,所以说“盛德大业达到极致啊”。
“归藏法”是“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安置在八卦图中央,建中立极,“爱”者阴阳交相入中,是“通乎昼(阳)夜(阴)之道而知”,乃“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即中道,归藏入中,无所方,无定体,故曰“神无方而易无体”。“继之者善也”,阴阳得配为生,为阳为善,“成之者性也”,继之者善,是成功于阴阳属性的结果。故曰“成之者性也”。可见,“易以道阴阳”,事之成败,是由阴阳属性中体现出来的。
“归藏法”很简单,即“一阴一阳之谓道”在象数操作中的落实。以两卦同位相归藏,凡阴阳得配为生为阳爻,阴阳失配为死为阴爻;归藏出另一个卦来。例如:用离与震相归藏得艮。
同爻位相加,阳见阳,阴见阴为偶为阴爻。阴见阳,阳见阴为奇为阳爻。三爻备则一卦全。离震相归藏得艮,艮为止,余类推。凡起首八纯卦,上下卦相同者归藏皆得坤,六十四卦全部归藏亦得坤,故曰“归藏首坤”,坤为地理之学常用之。活人归藏于阳宅,死人归藏于阴宅,民间传承有归藏法,阳宅有八宅法,阴宅有玄空大卦法、三元地理法和择日学等(待另文专述)。
本章排列颇有“归藏法”明显的规律,最末一句为“坤以藏之”,的确八个卦全部归藏即得坤。它的排列起始是从“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震巽二卦主爻在下,属位地之道,归藏属地易,故曰首坤,然后由人天之位依次排去,直至“干以君之,坤以藏之”而终。凡阴阳正配者,归藏皆得干,干以君之,震巽归藏为干,君以地道也,坎离归藏为干,君以人道也,艮兑归藏为干,君以天道也。干君之以天地人,坤藏之以天地人。此章八卦之象义,其为归臧入中卦象之义,故特提出而置于文中也。
《周易.小成图》用法,中宫无卦象,就符合“神无方而易无体”,是无方所,无定体,待临事应用时,将四正归藏入中,则有象可见也。“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
文章《说卦传全文》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