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在河北省,上坟烧纸钱的传统讲究“早清明,晚十一”。扫墓烧纸通常从清明节前的一周开始,而到了清明当天,已经很少有人再去扫墓了。冀南地区则习惯在清明节前一天的寒食节进行扫墓活动。这一天,倾城男女纷纷外出踏青、赏花、采摘野菜、插柳。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东安县的居民在清明时节也会插柳、赏花。节日前五到七天便有人开始祭扫坟墓,而清明节当天,则会在家中堂屋祭拜祖先。永平府则将寒食节的前一天定为蛆日,用来制作酰酱,同时官府还会祭祀厉坛。元氏县的清明节又被称为花节,人们会购买花卉,设宴款待宾客。
潮汕人过清明的习俗来源于历史上的中原地域,并结合当地的实际而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地方传统,其核心仍是祭祀文化。传统清明日,家家上坟扫墓,户户祭拜先祖。扫墓首先是将墓碑周围的杂草清理掉,并冲洗干净地面。墓碑周围的地方称作“外埕”,在潮汕话中“外埕”是房屋的一部分,是要清理干净的。潮汕人每年清明扫墓时,就用镰刀、锄头将很多杂草小树之类清理掉。清理完毕,会将墓碑的碑文涂上油漆。
随后,大家把祭招的物品全都摆放在墓碑前面,开始祭招。祭祀的过程.就是每个人轮流在墓碑前跪拜,父辈中的女性口中默念约定成裕的话语。拜过祖先的物品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品,而是带着某种祖先对后辈的“保佑”。大家都会根据祭品的多寡平均分配。这种习俗在土葬年代更是盛行,而在火葬普及以后。人们在清明节那天到亡亲的骨灰寄放处行祭拜礼,随后分食祭品。
鲜花祭奠、植树祭奠、祭文悼念、网络祭奠等逐渐成为甘肃过清明节的时尚。过去,老兰州人扫墓的时间,一般从“田社”开始,到清明当日为止。“田社”也叫做第一个祭祀日。“田社”在民间有个简单的推算法:即“九尽十日为田社”。
兴平县清明,姻亲间以纸钱相赠,且互相拜墓。富平县每户人家于清明请名山之泉源水,共礼一神。准备牲礼来祭祀,以祈求丰收,称为“游水”。同州县清明祭扫后,折柳枝插门;并以纸钱贴于树干,据说如此可以防虫蚁。洛川县清明蒸馍为食,馍四周作鸟蛇之形的装饰。据说介子推上绵山时有鸟、蛇保护他,所以以此作为纪念。
老贵阳人在清明这天扫墓时的“清明食品”,往往是糕点、凉粉、凉面加卤菜、凉菜;锅魁加卤菜、凉菜。人们扫墓除了带上纸钱香烛外,还会带上一串用纸剪成的纸串,挂在坟前,用以招魂,俗称“挂青”。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文章《清明节气的由来及习俗》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