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八卦命运演化的历程 阴阳与五行八卦融合的发展轨迹 阴阳五行理念被视为中国人的宇宙观,同时也是中国人基础的思维方式。然而,阴阳与五行在起源上原本属于两种独立的思想,在哲学史上,它们是如何以及在何时结合在一起的呢?对此问题,大致存在两种看法。 一种较为广泛的观点认为,是在汉代,阴阳家将阴阳与五行八卦整合起来的。其中,董仲舒、邹衍被认为是融合阴阳与五行八卦的关键人物。另一种观点则较少为人知晓,主张阴阳与五行思想的融合经历了一个过程,直到宋代周敦颐才完成了全面结合。气分阴阳,因此五行可视为阴阳二气宇宙论的延伸,这种范畴思想的结合是逐步实现的。在两汉时期阴阳思想发展后,随着气的概念逐渐成熟,严格意义上的结合形式或许要等到宋代周敦颐提出,具体可见于他的“二气生五行”的太极图说。 笔者认同第二种观点,即阴阳五行八卦的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按照严格的五行作为阴阳二气展开来理解,这种结合是在宋朝周敦颐完成的。在他之前,董仲舒、邹衍等人并未完成这一进程。邹衍的著作已无法考证,而董仲舒的理论中,阴阳与五行是分离的,阴阳被视为天地之气,天道大数,例如:“天地之间,有阴阳之气,常渐人者,若水常见鱼也”(天地阴阳),又提到:“天道大数,相反之物也。不得俱出,阴阳是也。”(阴阳出入上下)。五行则对应四季,木位于东方主春气,火居南方主夏气,金在西方主秋气,水在北方主冬气,土统领四季且为五行之首(五行意义)。阴阳五行与人的关系如同天地与人的关系,依然是外在的。而且在董仲舒的理论体系里,阴阳的地位高于五行。这是为何呢?这可以从董仲舒对五行排列顺序的阐述中看出端倪。 董仲舒明确指出:“木为五行之始也,水为五行之终也,土为五行之中也。此其天之次序也。”(五行意义)有人认为董仲舒的五行次序体现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但我认为这不是主要原因。因为,若是为了体现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可以从任意一行开始排序,比如可以是土金水木火,为什么一定从木开始,以水结束呢?这样的排序显然是为了符合一年四季从春到冬的顺序,即天之次序。所以,在董仲舒那里,五行并未获得与阴阳同等的地位。 到了周敦颐,五行才首次获得了与阴阳同等的地位,共同成为万物的本源。“五殊二实,二本则一。”(《通书·理性命》)五行即是阴阳,阴阳即是太极,太极源于无极。(《太极图说》) 在周敦颐的理论中,五行不再是单纯的四季象征。董仲舒曾说:“判为四时,列为五行。先有四时而后有五行。”而周敦颐则表示:“五行顺布,四时行焉。先有五行而后有四时。”虽只是简单的顺序调整,却反映出对五行地位的不同认知。 宋明理学的兴起,从思想层面看,得益于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佛教,二是八字命理预测学。佛教提供的主要是思维方式,而八字命理则贡献了五行理念。 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佛教华严宗提出的“理事无碍”概念——“理无形相,全在相中,互夺存亡,故之无碍”(《华严法界言镜》卷一)对后来宋明理学中的“理一分殊”“月印万川”等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助于理清道的普遍性和器的具体性之间的关系,使论证更加严密了。401762

文章《易经八卦生辰八字算命原理》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本文地址:http://www.saybook.cn/n/12676400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