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算命/正文

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

分类:算命作者:梦醒不如初2025-04-28753
周易与老子的至高之道:太一之性,阴阳之智,八卦之行

作者:大阴阳论/专注佛、道、易、王阳明的高品质原创公号。
一切圆满究竟的学说,都有它的万物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这是因为要追溯本源,要从本源处说起和立基。周易和老子便是如此。
易为百家源头,道家是易的天道派。怪的是,周易和老子的本体论和生成论看上去有着明显的差异;妙的是,细究之原来却是同归。他们不仅共同告诉了我们天地万物的本初和全体是怎样的,还为我们建立起心、智、行的完整而贯通的究竟模型。
能见于此,便是见道。


周易与老子:万物根源,宇宙起源
《老子》中的万物根源论与宇宙起源论,源自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周易》中的万物根源论与宇宙起源论,源于《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这两段简洁的话语,千百年来困扰了无数人,解释上众说纷纭。
可以看出,老子提出的路径是“道、一、二、三、万物”,而周易的路径则是“易、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大业”。
其中,“道”与“易”可相互对应,“一”与“太极”可相互对应,“二”与“两仪”可相互对应,“万物”与“大业”可相互对应。
那么,“道”、“易”、“一”、“太极”到底是什么?《老子》首章提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四十章又说“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南宋陆九渊则表示“太极之上有无极”。由此可见,“道”即是“无”,“易”即是“无极”,两者同义而异名;“一”即是“有”,“太极”则是混沌未分,两者同样同义。
许多人感到困惑的是,“道”应该就是“一”,《老子》多次用“一”来象征“道”,例如三十九章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易”应该就是“太极”,《周易》从未提及“无极”,只提到“太极”,《周易乾凿度》也说“太易始著,太极成”。为何会有“道生一”、“易有太极”的生成关系呢?原因很简单:“道”是“一”之本质,“一”是“道”之形式;“无极”是“太极”之本质,“太极”是“无极”之形式;本质与形式不可分割,内外相通,“一”为本源,“一”为总相,同为根本,“道”与“一”“易”与“太极”本质上相同,只是名称不同。正如老子所说,“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从这个角度看,也可以认为“道即一”、“易即太极”。
“二”与“两仪”自然是指“阴阳”,“万物”与“大业”自然是指“天地”与“人事”的广泛生成,这一点无需多言。
最引人注目且值得思考的是,《周易》与《老子》无法完全对应的部分——阴阳之后与万法之前的“三”与“四、八”之间的差异,这是什么道理?《周易》很好理解,“四象”即阴阳两爻的四种组合关系,“八卦”即在两爻基础上加一爻变为八种组合关系,每加一爻则卦数翻倍,六十四卦即为六爻的组合关系。关键在于《老子》中的“三”具体指的是什么。
答案就在老子接下来的这句话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即“中”,“中”是“冲”的静态状态,“冲”是“中”的动态状态。阴阳交融而生万物,这正是《周易·系辞下》所说的“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因此,《老子》中的“三”即“阴、阳、中”。老子揭示的,是万事万物最基本的三种状态,所以“三生万物”。
回顾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不是包含在这三种状态中的呢?有正面观点,有负面观点,有中立观点;有好的结果,有坏的结果,有中间的结果;有这样的人,有那样的人,有不偏不倚的人……但需要注意的是,世间不存在纯粹的阴、阳、中,“孤阴不生,孤阳不长”,纯粹的中则无动而孤立存在,不可能实现,因此只有偏向阴、阳、中的状态。阴阳是根本,中和是方向。
那么,《周易》与《老子》的交汇点在哪里?《系辞上》属于“易传”,是对《易经》的解读,《易经》讲述的是六十四卦,为何说“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而不是“六十四卦定吉凶”呢?关键在于“八卦”由三爻组成,三爻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在阴阳之外还多了中道的变化与安立,在阴意、阳意之外还多了中意的追寻。从这个角度来看,正是由于中在不同表现方式上造就了八卦的不同形态,对中意的追求决定了八卦的变化方向。
因此,《周易》与《老子》看似无法对应的这一部分,实际上是最妙的地方,老子阐述的是内在之道,而《周易》描述的是外在之象,一者内,一者外,彼此互补,圆满通达。
总结起来,《周易》与《老子》共同揭示的天地存在和万物生成的根本模式是:最内是虚无之性,其上是混一之形,分为阴、阳、中,合而为八卦之象,万事万物皆源于此、由此化生。
这就是完整的至高之道所在。
心、智、行的终极模型:太一性,阴阳智,八卦行
《华严经》云:“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天地大宇宙,万物皆为小宇宙,本性和原形齐备。因此,天地万物的至高之道,对于人类而言,正是心、智、行上的终极模型。
最深处的虚无之性和其上的混一之形,便是人心性至深境界、至广觉悟;阴、阳、中的根本三分与和合,便是智力最高运行程序;八卦的组合变化,便是人行为的最高运行模式。这三个层面,既阐明了我们的最终归宿,也指引了我们的最终方向。
这种心性是一种什么样的性?太一性。庄子在《天下》篇中论述百家学术时指出老子的核心思想:“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什么是太一?即常无与常有的结合,其上是太极和一,其下是虚空无极。虚空所以能容纳,能容纳所以不破坏,不破坏所以温和谦逊,对待万物一视同仁、一以贯之。
这样的智力拥有怎样的力量?运行阴阳的天道之力。阴、阳、中,阴阳是核心,和合之中是常态。所谓中正,中所以正,中道所以是正道。万事万物都有阴阳正反的两面,全面把握并综合贯通就是运行阴阳,所形成的中道就是能够化解各种迷障、破除一切邪念、无所不通、无往不利的天道之力。
这种行为模式具有怎样的效果?变通的效果。三爻而成八卦,三既是阴、阳、中,也是天、地、人,人在天地间应当行中道,这是最基本的。此外,八卦代表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即将天地万物归纳为八种类型,以八种意象象征它们,然后“圣人设卦观象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人们所面对的一切情况,也能归纳为八种类型,了解处于哪种类型,明确其中阴阳在中道上的偏差,就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最终因变而通,成为变通的天吉。

先天八卦图



这个路往哪个方向走,需要通过时、位之变来完成。时是时机,位是位置,卦之时位对应人之时位。从偏时位到正时位,一般需要渐进实现,才合水到渠成的天道自然之意,强求强力只可用于非常之时境。
如上面的先天八卦图所示,卦序排列就颇有意味:上为纯阳之乾天,下为纯阴之坤地,左为两阳夹一阴之离火,右为两阴夹一阳之坎水。这是四个标志卦,乾坤是本原终始的象征,位居乾坤间中间位置的坎离则是中道的象征。这四卦之间所夹的另四卦,则是抵达中道的中间过渡。比如无论顺时针还是逆时针,纯阳之乾其后都是一阴生,纯阴之坤其后都是一阳生。这就是那个天道自然意,就是循八卦之道而行的理路。
还需要注意,可以看到八卦中就算坎离,也并非完全的中道,或者两阳一阴或者两阴一阳。这又告诉我们,中道是一股内在的意,是永恒之循却无终了时,唯有变通本身才更贴合中道,这大概就是易之名为易的根本原因所在。正如天道在运转不止周流不息中而成混沌道意,人亦应如是。佛家所谓不住即空。
概括起来,那个究竟模型就是:太一性、阴阳智、八卦行。正如天地之道的内外一体、体用一贯,人要想使这个模型充分运转、无碍运行,也要每一部分都不可偏失,不仅要平衡发展,还要使其形成相辅相成之势。
说到明道得道,说到天人合一,这个模型大概就是最明确完善的表达了。
结语
太一性、阴阳智、八卦行,阴阳智处在中间,表明它是中转和连通处。没有这个中转和连通,太一性就玄虚难体,八卦行就变化莫测,阴阳智则最为直接明确,是最好也最根本的入手处。这又是一个重大启示。
所以务必珍之重之。阴阳中道,实是大道门户。
作者:大阴阳论/专注佛、道、易、王阳明的高品质原创公号。

文章《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本文地址:http://www.saybook.cn/n/12987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