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博饼的由来是什么?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风俗,传统节日上面可能大部分地方都有同样的节日习俗,但每个地区都有庆祝各自特殊节日的习俗。那么中秋节的时候,厦门地区博饼的由来是什么?
厦门博饼的由来
“中秋节博饼”源于厦门,明末清初的厦门岛就有中秋节博饼的习俗,流传于漳州龙海、泉州安海等地。在将中秋月饼改进为科举级制作的一系列会饼的同时,结合古代游戏《骰子选格》和明代中期流行于江南的“状元筹”游戏规律,通过投六个骰子,可获得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举人
以前,厦门人时使用的是传统的聚餐。饼由大小不一的月饼聚集而成,一个饼为状元饼1个,对堂(榜)饼2个,三红(三红)饼4个,四进制)入士)饼8个,二举)饼16个,一秀)饼32个。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年糕”不仅是月饼,还多是实用的东西。但是,传统的老厦门家庭喜欢吃“年糕”。
厦门中秋节习俗
拜月闻香:祝“解心”好运
厦门人自古以来就极为重视中秋节,其习俗颇具地方特色,其中包含“拜月”和“闻香”。在老厦门人的记忆里,农历八月十五是太阴星君的诞辰,他们延续了古人对天象的敬仰,这一天需设坛祭月。若心中有烦恼,可在月亮高挂之时向其祈求指引——即一闻香。欲求香,既可在家祭月后前往,也可至供奉阳神的公庙问卜。焚香祷告,掷信杯,获“允诺”后即可闻香。
红薯蒸红薯:吃“金包银”护孙子
除了赏月闻香外,厦门人中秋节还少不了蒸红薯和红薯。厦门的谚语中也有“八月十五,芋头”的说法。意思是在八月十五中秋节,用刚收获的芋头、芋头等祭祀神灵。红薯和芋头在中秋节前后成熟,是当季食材。金黄色的红薯、白色的红薯,闽南人称之为“金包银”,食用它们有“保孙”之功效。
文章《厦门中秋博饼的由来》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