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五行属金,秋季代表收敛
五行对应的是金。说到秋天,因秋季阳气转入收敛状态,不管是大自然,还是人,都要将夏天散于外的亢盛的阳气回收。不过这是个比较缓慢的过程。要做到成功回收阳气,就要在阳气发散力量相对最弱的时候用功。此季夜间降温幅度大,白天因尚有夏天阳气发散的余威,故髙温还是不能很快降下来。对应于人体的保养,则是要“秋冻”。让机体尽快适应外界的降温,使体表的阳气转人体内,以此来顺应自然的趋势。当秋季时人的脉象应“毛”。
因此秋天就是顺应大自然的收势来养“收”,帮助人体的五脏尽快进入收养状态,让人体兴奋、宣发的状态逐渐转向内收、平静的状态。秋天肺当旺,肺主收,所以秋天应利用“肺当旺”的时节来养肺、调肺、治疗肺病。秋季要多喝水,室内可洒一些淸水,可保护肺脏。要常吃润肺生津之物,如杏仁、百合、银耳及各种水果,其中梨最好。
孙思邈曾说:“秋季,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毋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则奉藏者少。”意思是说,立秋后阴气始盛,阳气始衰,气候由热转凉,出现天气清凉劲急、万物肃杀的状态。人体之阳气亦开始收敛,此时在精神方面,应注意不断地收敛神气,不使神志外驰,以保养肺的清肃之气,避免秋天肃杀之气的伤害。

1、注意收敛
秋为痃疟,故人宜晏居静坐,节减饮食嗜欲,常宜食热物,使腹温暖,如夏季生冷食多了,秋时必患疟痢。勿以冷水沐浴,否则人易患虚热目病、筋脉厥逆、霍乱阴黄等疾。勿当风卧,勿眠中令人扇,当汗出毛孔开时,风邪易入,犯之则风痹不仁,手足不遂,言语不淸。秋天吃山药是最好的补肺宜肾食品。滋阴润燥的是梨。如果人们秋天没有好好地收敛等,到了冬天收藏的东西就少了,所以容易生病。
2、秋季要防外邪致病
“五行”中的“秋”对应着的是肺。秋季天髙气爽,气候干燥,故秋季外邪以燥邪为主。燥性为凉,其性属阴,燥主于秋,其性肃降收敛。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常见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甚至皲裂等症。肺为娇脏,性喜润而恶燥,燥邪犯肺,最易伤其阴液。肺失津润,功能必然受到影响,从而宣降失常,轻则干咳少痰、痰黏难咯,重则肺络受伤而出血,常见痰中带血。当肺中津亏后,因无液以下济于大肠,从而使大便干结难解。
燥气又有温凉之分。一般认为早秋气温尚高,故为温燥;晚秋气温下降,故为凉燥。无论温凉,总是以皮肤干燥、体液缺乏为其特征。温燥伤人,常表现为不恶寒或微恶寒,发热较明显,脉呈细数;而凉燥伤人,则表现为恶寒较明显,常不发热或微发热,脉多不数等征候。
3、秋季饮食起居注意事项
“秋不忙添衣”。如果入秋便穿上厚实的棉衣,会对体内阳气的收敛造成不良影响。应随着气温逐渐降低,逐步增加衣物,否则身体抵御寒冷的能力会越来越弱。初秋时节适度感受凉意,这符合秋季人体外部阴气旺盛内部阳气虚弱、阳气向内收敛的自然规律。当然,“秋冻”也要根据个人体质和天气变化灵活调整。老年人和儿童由于免疫力较低,在深秋时需注意保暖。若遇气温骤降或雨雪天气,则不应继续“秋冻”,应及时增添衣物。秋季气候多变,既有寒凉也有炎热,既有温燥也有凉燥,因此增减衣物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文章《璟五行属什么》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