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型血是人类学领域中一种极为原始的血型,又被称为“狩猎血型”;A型血则是第二种最常见的血型,其祖先群体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因而得名“农耕血型”;相较于O型和A型,B型血则是人类学意义上相对较晚出现的类型,代表着适应气候变化频繁的早期游牧部落,亦称“游牧血型”。AB型血则是最后形成且数量最少的血型,仅占总人口不到5%,兼具A型和B型的部分特性。
在中国北方长城周边地区,如匈奴、突厥、鲜卑、女真、契丹以及西夏等古代游牧民族,由于饮食结构偏重肉类,B型血比例较高,约占40%-60%;而在湖北、湖南、广东、福建、江浙一带,因以素食为主,A型血占比逐渐增加,大致维持在30%-60%之间;长江流域地区AB型血较为常见但总量稀少,这与历史上B型血人群南迁并与A型血群体通婚有关。
在中原地带,例如陕西、山东、山西、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等地,O型血占据主导地位,比例约为40%-55%。
在整个汉族范围内:
B型血占20%,这一现象源于历史上匈奴、突厥、鲜卑、女真、契丹、西夏等游牧民族与汉族融合的结果;
A型血占40%,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这是由于楚苗南蛮等古部落融入华夏文明所致;
AB型血则是B型血南下与A型血混血形成的特殊类型。
O型血是最古老的血型之一,主要集中于中原区域,其血缘根源可追溯至黄帝集团和东夷集团。
自1900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兰德施泰纳首次揭示人类ABO血型系统以来,各国科学家便开始深入探索血型奥秘。一百多年来,陆续发现了血液中各类成分均存在不同型别划分。A、B、O、AB血型特指红细胞表面的ABO抗原差异,实际上红细胞上还存在着Rh、MN、P等超过二十种血型系统。除此之外,白细胞、血小板、血清蛋白、红细胞酶等血液组分同样具备各自的血型属性。截至目前,已知的血型抗原有六百多种,除同卵双胞胎外,几乎找不到两个血型完全一致的人。
文章《日本人喜欢b型血》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