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源》中对“大智若愚”的诠释如下:智慧极高却深藏不露,表面看来仿佛愚钝无知。这一表述源自宋代苏轼所著《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二七贺欧阳少帅致仕启》中的名句:“大勇若怯,大智若愚。”与此含义相近的还有“大巧若拙”。老子曾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两者表达的意境一致,但更强调被形容者具备掌控全局的伟大特质。
“大智若愚”若达到“愚”的境界,已接近悟道之境;然而欲达彻底觉悟,则需“守愚”。这里的“守”既指修行,也代表实践。理论上有所领悟是一种境界,已接近“愚”的状态;而在实践中不断领悟,始终保持清醒,则堪称真正的智者。大智之人,愚至极处;大愚之人,则为智之反面。外表聪慧而内心愚笨,实则愚笨;外表愚钝而内心聪慧,方为大智。外显聪明者,善于算计,惯于掩饰,喜好炫耀,事事计较,精明能干,难以宽容。内藏聪慧者,看似糊涂,实则通达,善于权衡大局,豁达大度,不拘小节。智与愚的区别,主要在于内外差异和虚实之分。

文章《聪明绝顶的八字特点》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