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乃初始之意;冬,则为终结,万物归藏。”立冬标志着冬季的开始,象征着万物收藏、躲避寒冷。立冬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公历的11月7日至8日之间,即太阳到达黄经225°时。此时,地球的赤纬为-16°19',北京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约为33°47'。立冬之后,日照时间将持续减少,正午太阳高度也会进一步下降。在中国民间,人们将立冬视为冬季的开端,立冬期间有进补以抵御寒冬的饮食习惯。那么,在这个时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呢?让我们跟随本期八字入门栏目一同了解。
立冬的起源
在春秋时代,人们通过土圭(一种立杆测影工具)来测定日影长度。当日影达到最长且太阳移动到最南端的一天被定为冬至。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这意味着河水开始结冰,土地逐渐冻结;“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指的是野鸡一类的大鸟,“蜃”则是指大型贝壳类动物,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变得稀少,而在海边却能看到外形与野鸡相似的大型贝壳。因此,古人认为野鸡到了立冬后变成了贝壳。
一、吃饺子
立冬节气蕴含着秋收冬藏的意义,由于我国曾是一个农业社会,劳作了一整年的人们会在立冬这一天稍作休憩,并犒劳家人一年的努力。有一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在我国南方地区,立冬时人们喜欢吃鸡肉、鸭肉、鱼肉等肉类食品;在台湾,立冬当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季进补餐厅生意兴隆,许多家庭还会炖煮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体力。在我国北方,尤其是北京、天津等地,人们偏爱食用饺子。为何立冬要吃饺子?因为饺子源自“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与新年交替之际,而立冬则是秋冬季节转换之时,因此“交子之时”的饺子不可或缺。如今,这一古老习俗逐渐恢复,立冬当日,各种饺子销售异常火爆。
二、贺冬又称“拜冬”
早在汉代就有此习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记载:“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立冬,人们更换新衣,互相庆贺拜访,如同过年一般。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习俗似乎有所简化,但某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具普遍性。例如,举办冬学、拜师仪式等活动多在冬季举行。
三、冬泳
庆祝立冬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在哈尔滨,立冬之日,黑龙江省冬泳协会的运动员横渡松花江,以此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冬泳是一种结合冷水浴、空气浴与日光浴的“三浴”,深受冬泳爱好者的青睐。“三浴”的益处已被广泛认知,尤其是在当今“文明病”频发的情况下,江河湖海中的矿物质与微量元素、空气中的负氧离子以及日光浴中的紫外线对健身、供氧、预防骨质疏松等方面均大有裨益,其耐寒程度远超冬季陆上其他体育项目。

文章《立冬的视频素材无水印》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