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灯会,是民间热闹而又精彩的文娱活动。有玩龙灯、舞狮子和出竹马等形式,或单项进行,或数项并举,日期也不仅限于元宵节这一天。它把过年时讲究物质享受,提升为精神生活的追求,展示出民间的纸扎、彩绘和音乐舞蹈等方面技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说玩龙灯:茂林玩的是“板龙”,即以长条木板为底盘,两头凿圆洞,用木棍穿插使之互相连接。每一板灯都有人撑拄,行走时可置于肩上,也可以左右转动。木板上用竹扎成龙头、龙身和龙尾,糊上纸或绢缎等丝织物,加以彩绘缀上缨络和扎花,里面燃点蜡烛或装干电池和电珠,夜间出灯时浑身熠熠生辉。巨大的龙头上有角有须,双目发光,上下唇可翕动,龙头和龙身不直接相连,用根绳索牵动使龙头可以自由地舞动,龙身以板为单位分段,一条龙有数十板之多,彩绘鳞、翥和插纸花,龙尾一板向上竖起稍弯曲,末端扎成鱼尾形状,出灯时前有一人用木杆撑球状红灯,上下左右挥舞,龙头也随之舞动,意为“龙戏珠”。

出龙时龙身蜿蜒,首尾呼应,还有多姿多彩的“伴灯”,首先是舞“云章”,十二个青壮年身着红色衣裤,头戴一朵红绒球,双手各持一只云头状红灯,来回走动互相“插花”(俗称“夹篱笆”)。间或举灯组成“天下太平”等字样,象征祥云翻滚,使人眼花缭乱。后面有“魁星”和“福、禄、寿”等人物肖像灯,以及鲤鱼、龙暇、鰲鱼等水族灯。一路上灯光闪烁,锣鼓喧天,鞭炮声不断。村子里万人空巷,都挤到路边看龙灯,为了防止人多拥挤,还组织纠察人员,手执竹片不停地敲打,提醒观众不要越过警戒线,以保出灯安全畅通。
龙灯首先进入吴氏大宗祠,依次再入各分敞厅和人家庭院,龙珠上下,龙头低昂,龙身随着盘旋,称之谓“龙盘仓”。在大宗祠里还要表演“龙盘柱”,先后围着数十根大柱子逐一盘绕。午龙头的人最吃力,举着沉重的龙头上下左右,动作麻利,步法不乱。抬龙身的人也要相互配合,尤其转弯时要小心,防止两块板夹住颈子--——当地人叫“摘卜瓜”。总之玩龙灯的人要训练有素,身强力壮,手脚敏捷,才能午出各种美妙的姿势,成为一条活灵活现的“神龙”。
茂林的龙灯在当地非常有名,邻近的村子有时也会邀请他们前去表演。茂林人乐于借此机会展示技艺。甚至还会前往县城演出,在街道和小巷间巡游,环绕荷花塘一圈,赢得城里的居民热烈掌声,还会有人放鞭炮、赠送礼物,随后带着荣誉返回。在本村表演时最为精彩的部分是攀登魁山祭塔,从远处眺望,龙灯上山的景象尤为壮观。当然,也有许多人跟随龙灯沿东溪河堤前行,跨过木桥与河滩,缓缓登至山顶。到达半山亭稍作休息后,继续沿着蜿蜒的山路攀爬至顶峰,一条五彩斑斓的“神龙”围绕宝塔盘旋。此时,众多鞭炮同时点燃,“三眼铳”轰鸣震耳,锣鼓喧天。塔顶射出的火焰直冲云霄,在四周绽放出朵朵绚丽的火花。祭塔仪式结束后下山,在一片河滩地上“化龙”,舞龙者使尽全力,犹如蛟龙出海般翻腾跳跃,动作越来越快,龙体被撕裂,灯火熄灭,仅剩龙头高昂屹立,龙身蜷缩一团。众人焚香叩拜,祈福祷告一番,点燃干柴焚烧,火光映照下浓烟升腾,“神龙”仿佛升天而去。
文章《元宵赏灯》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