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它是用来纪念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也有人说,这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驱毒避疫的日子。根据文献记载以及世代相传的许多端午习俗,五月被认为是“毒月”或“恶月”,而五月初五则是九毒之首,因此这一天有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传统习俗,例如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纪念屈原,这一说法最早出现在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悼,每逢这一天都会投五色丝粽子入江,以驱赶蛟龙。另有一种说法称,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立即划船去打捞,直到洞庭湖仍不见他的尸体。当时正值雨天,湖面上的小船纷纷聚集在岸边的亭子附近。当人们得知是在寻找贤臣屈原时,再次冒雨出发,争先恐后地驶向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在江河上泛舟,后来逐渐演变为龙舟竞赛。由此可见,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有关,唐代文秀的《端午》诗中有这样的描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涛神,这一说法源自东汉时期的《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亡后,她昼夜沿江痛哭,整整十七天后,她在五月初五投江,五天后抱出了父亲的遗体。春秋时期,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身为涛神,世人哀悼并祭祀他,因此有了端午节。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源于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主要依据包括:(一)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吃粽子和赛龙舟都与龙有关。粽子投入水中常被蚊龙偷食,而赛龙舟使用的船只也是龙形。(二)赛龙舟与古代吴越地区的联系尤为紧密,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可能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留。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的《仲夏记》指出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提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驱邪,认为五月初五是死亡之日的说法也有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中记载了历史上著名的孟尝君,他在五月初五出生,其父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要求妻子不要生下他。《风俗通》佚文中提到,“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写道:“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出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出生,从小寄养在宫外。由此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一种普遍现象。从先秦以后,这一天都被视为不吉之日。因此,在这一天插菖蒲、艾叶以驱鬼,熏苍术、白芷以及喝雄黄酒以避疫,也就顺理成章了。
夏至,持这一观点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了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而是将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赛龙舟,隋代杜台卿所著的《玉烛宝典》将其列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并非专门为了打捞投江的屈原。(二)端午节的某些习俗,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可知,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应为夏至。尽管各种说法层出不穷,但以纪念屈原的说法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人格卓越,人们也愿意将这一纪念日归于他。
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还喜欢骑马、击剑,被誉为当代花木兰、秦良玉。28岁时投身革命,影响巨大,在策划起义时被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即1907年7月15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篇,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将她与诗人节合并纪念,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端午节从2008年开始成为法定节日
2008年6月7日—9日放假,共3天。其中,6月7日(星期六)照常公休,6月8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为法定节假日,6月8日(星期日)公休日调至6月9日(星期一)。
文章《端午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