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讨《河图》与《洛书》
自古以来,人类便存在图腾崇拜、帝王言辞、圣贤典籍、英雄事迹以及权威崇拜的心理倾向。一些象征物至今仍是部分群体信仰敬畏的对象,也是学者研究探讨的内容。例如:太极图、万字符、十字架、佛骨舍利、宝冠权杖、水晶头骨……。
在中国传统神话中,远古时期黄河曾浮现出一匹神马,其毛发形成的图案被称为“河图”;随后洛水中又浮现一只神龟,龟壳上的纹理构成了另一组图案,称为“洛书”。这似乎是上天用来启发华夏子孙的神秘图谱。“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远古圣人伏羲由此领悟,观察天地自然,近取自身经验,远观万物变化,创立了“八卦”,以此通晓神明、分类万物。在中华文化的演进过程中,大禹的贡献尤为显著。他总结了父亲鲧治水失败的经验,受到《河图》和《洛书》的启示,采取“疏导”的方式治理洪水,历经十三年的辛勤劳作,三次路过家门却未入内。从此,中华大地得以开展农业生产,延续至今几千年。这是奠定国家根基、造福民众的伟大功绩。他成功的关键在于《河图》和《洛书》的启示。商朝末期,纣王暴虐无道,囚禁开明的文王于羑里。文王坚韧不拔,潜心研习易经,推演出后天八卦,以此洞察世间兴衰变迁的规律。出狱后重用姜子牙,击败商纣建立周朝。文王后天八卦自此广为流传。其秘诀在于结合《洛书》的数字与后天八卦的位置,用于占卜决策。后人学习易卜卦术,虽遵循规则,却不明其中深意,这便是所谓的不传之秘。后来,贤士们为了增添娱乐趣味,借鉴河洛八卦易理,创造了围棋、麻将、骰子游戏以及牌九等,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河图》在古代《尚书》中全称《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另有记载,《河图》共九卷,并附有龙形图案。孔子曾感慨,凤凰不再飞翔,河图不再显现。河洛真形的具体模样,千百年来似乎无人能够确切描述。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一位辞官归隐的道士陈抟,隐居于华山深处,过着“管他日升月落”的逍遥生活。某日,他声称得到古本,展示了完整的《河图》、《洛书》、“先天图”……。通过无字图像传达宇宙哲理,强调和谐与均衡的数理关系。他宣称,这些图像是《周易》的起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编纂的《周易本义》也认可了“先天易学”的开创地位。
据先秦古籍《洪范·月令》记载,自古以来中华就有圆顶方墙祭天的“明堂”建筑。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已发现类似结构,分为九格。考古研究表明,按照《月令》所示的祭祀方位、旗杆高度及数量与《河图》、《洛书》相符。
从图谱雕刻到印刷技术,从天人合一的阴阳风水磁场到指南针,从追求长生不老的炼丹术到火药发明,从竹简粉碎再聚合的造纸术,再到人体十二经络气运穴位图谱与中医学的辩证施治,……人们正跨越“李约瑟难题”,从占卜算命转向理性化的物质文明。西方有识之士也开始应用这些知识。
德国数学哲学家莱布尼茨发明了四则运算计算机,他从陈抟的《方圆图》和《六十四卦次序图》的阴阳变化中汲取灵感,融合东西方文化,完善了二进制系统,使计算机编程语言得以发展,直至今日的规模及其延伸领域。近代学者因受中华阴阳易学启发而获得诺贝尔奖者已有四位。德国汉森堡的“测不准原理”;丹麦玻尔的“并协原理”;美籍华人杨振宁、李政道的“不对称定律”。1972年3月,美国发射的《先驱者十号》探测器上携带的一块高强度镀金图板,是由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的夫人用二进制绘制的,旨在向地外文明传递信息,其形状酷似《周易》中的卦象。美国休斯敦航天中心图书馆收藏有《易经》并使用太极图作为标志。中国科学家钱学森曾建议,利用《洛书》的电脉冲信号向宇宙发送,以展现地球人的智慧。
《洛书》即“九宫”,在华夏春秋时期的古籍《礼记·月令》中有记载。它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最圆满和谐的三阶幻方。
1977年春天,在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中出土了一面“太乙九宫占盘”。其刻痕的数字关系与《洛书》一致,进一步确立了以陈抟为代表的“图书派”和“先天易学”的历史地位。
文章《河图洛书原图》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