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室效应,也称作“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通俗说法。大气允许太阳短波辐射穿透至地面,但阻止地表释放的长波热辐射逸出,从而使得地表与近地层气温升高,因其效果如同农业种植中的温室,故得名温室效应。如果没有这一效应,地表平均温度将降低约3度甚至更多。反之,若温室效应持续加剧,全球气温也会逐年上升。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排放的吸热性较强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不断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引发了全球变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引起了全球关注。 温室具备两个特性:温度较高且不易散热。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玻璃花房和蔬菜大棚就是典型例子。采用玻璃或透明塑料作为温室材料,目的是让阳光直接进入温室加热空气,同时阻止室内热量外泄,维持室内温度高于外部环境,以利于植物快速生长。 由环境污染引发的温室效应指的是地球表面升温的现象。 它将带来以下几大严重后果: 1) 疾病传播与病虫害增加; 2) 海平面抬升; 3) 气候异常,海洋风暴频发; 4) 土壤干涸,沙漠化区域扩大。 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是在一个动态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异可能引发整个系统长期的巨大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热带地区的蝴蝶轻微振动翅膀,可能会在遥远的国度引发一场飓风。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 lorenz)于1963年在提交给纽约科学院的一篇论文中探讨了这一效应。“一位气象学家提到,如果该理论成立,一只海鸥的翅膀扇动就足以永久改变天气模式。”在之后的演讲与论文中,他使用了更具诗意的“蝴蝶”。这一效应最常见的表述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可能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引发一场龙卷风。”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好的越加好,差的越更差,多的越多,少的越少的一种现象。名称来源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寓言。《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提到:“凡有的,还要加给他让他更多;没有的,连他现有的也会被夺走。” 1968年,美国科学史学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了这个术语,用于描述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较于默默无闻的研究人员,声名卓著的科学家往往获得更多荣誉,即便他们的成就相当。同样,在同一项目中,声望通常倾向于已成名的研究者,例如,奖项常常授予资历最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是由一名研究生完成的。” 罗伯特·莫顿总结“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人、团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如财富、名声、地位等)取得成功或进步,就会形成一种累积优势,从而获得更多成功的可能性。 此后,“马太效应”被经济学界采纳,用以描述经济领域内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即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强者恒强的“赢家通吃”局面。
文章《灯塔效应是什么意思》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