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血型与子女健康的关联,是夫妻间常关注的话题。若母亲与孩子的血型不匹配,母亲体内的抗体经胎盘传递至宝宝体内,可能引发新生儿溶血症。<br> 统计显示,在所有分娩案例中,约有20%-30%存在母婴血型不合的情况,这意味着许多母亲所产下的孩子都可能患有新生儿溶血症。相比之下,仅有不到一成的父母会在孕期进行产前血型血清学检查。<br> 新生儿溶血症源于夫妻血型不兼容,这种情况相当普遍,因此新生儿溶血症也较为常见,尽管其发病率占母婴血型不合的10%左右,但潜在风险不容忽视。<br>溶血患儿易患贫血和黄疸。溶血症的症状轻重不一。通常,新生儿出生后第二天起会有不同程度的黄疸,家长会发现婴儿头部或胸部呈现类似柠檬黄的颜色;到了第4-6天,黄疸加重,达到高峰;大约出生后10天左右,黄色逐渐消退,恢复正常,因为婴儿体内来自母亲的抗体每日都在减少,故症状逐步改善。如果孩子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全身性黄疸,且进展迅速,颜色从浅黄变为金黄甚至橙色,应引起高度重视。<br> 当溶血较为严重时,孩子会出现贫血,甚至可能出现“核黄疸”,即胆红素脑病,这是因为红细胞破裂后产生的胆红素进入大脑,可能导致手足畸形、视力受损、听力下降、牙齿发育异常、智力低下、癫痫等后遗症,这是最严重的后果。此外,溶血时伴随的黄疸、贫血、肝脾肿大等问题,若未及时处理,也可能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br> 然而,通常情况下abo血型引起的溶血症状较轻,大多数新生儿出生后无需特殊治疗,只需接受蓝光照射和药物干预即可缓解病情,即便是严重的rh溶血症,及时换血也能让大部分宝宝转危为安。同样地,并非所有黄疸患儿都患有溶血症。一般新生儿中有80%左右会出现黄疸,其中仅少数因溶血引起。同样,溶血症患儿不一定表现出上述症状,有些孩子直到成年后才发现自己与父母血型不同。<br>母亲为o型、父亲为ab型的婴儿最容易患病。据调查,新生儿溶血症的主要原因有两种:abo血型不兼容和rh血型不兼容。在我国,最常见的原因是abo血型不兼容,特别是母亲为o型、父亲为ab型时,因为这类血型组合的后代血型要么为a型要么为b型,容易发生溶血症。<br> 尽管胎儿在母体内依赖母体提供养分,但母子间存在一道“胎盘屏障”,这道屏障能防止母子血液直接接触。然而,少量婴儿红细胞仍可能渗入母体循环,导致抗体生成,同时母体血液也可能进入胎儿体内。通常,母亲不会受到溶血的影响,但在孩子体内这两种不同血液可能相互排斥,从而引发溶血症。当然,并非所有母婴血型不合的孩子体内都会发生这种冲突,因为孩子出生后,体内来自母亲的带抗体血液会在一段时间内代谢耗尽,很快恢复正常。<br> 因此,o型血的准妈妈依然可以安全怀孕并生育。不过,某些严重的溶血症可能导致流产或死胎,若年轻夫妇频繁遭遇不明原因的流产或死胎,应考虑是否存在溶血因素。另一种溶血症发生在母婴rh血型不合,汉族人群中的发生率较低。<br>把握产前和产后两个关键环节。如果准爸爸为a型、b型或ab型血,准妈妈为o型血,并且有过流产史或输血史,就要警惕新生儿是否出现贫血或黄疸及其严重程度,避免与其他原因导致的黄疸、贫血混淆,以免延误治疗。若有abo血型不合的可能性,准妈妈应在怀孕前进行“产前血型血清学检查”,以评估血液中抗体的状态。若抗体活性较低,准爸妈可安心生育;若活性较高,则可通过药物治疗降低抗体水平,目前杭州多家医院提供相关中药疗法。此举旨在减少母亲抗体的“破坏力”。<br> 如果已经怀孕,准妈妈需从16周左右开始定期检测血液中抗体水平,一般每隔四周一次,密切关注胎儿是否可能发生溶血。如有异常,可在孕期接受治疗,效果同样显著。rh血型不同的准爸妈,首次怀孕通常无碍,但若曾有流产或生育经历,必须确认准妈妈体内rh抗体状态。若抗体阳性且活性较强,则不宜怀孕,否则死胎或新生儿严重溶血的风险较大。
文章《血型跟性格有关系么》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