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经历三次叛逆期,管理不当将遗憾终生,父母务必留意! 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叛逆期”,而且不止一次。“叛逆期”是心理学家的术语,用来描述这个阶段孩子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对独立、自主、自由有着强烈的需求。实际上,如果父母能够理解孩子叛逆行为背后的内心需求,学会尊重孩子,亲子冲突就不再是不可避免的结果了。 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孩子从幼儿到成年的过程中,会有三个特殊的阶段,这些阶段中孩子都会表现出较强的逆反行为——父母可以根据自家孩子的年龄特点分别应对。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引导他们的行为,才能更好地促进其健康成长。 孩子的第一个逆反期通常出现在自我意识开始形成的阶段,一般在两岁半至三岁左右。不过现在的儿童大约在1岁时就开始表现出“叛逆”的倾向。对此,我认为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如今的孩子确实变得更加聪明;另一方面,家长们养育孩子更为谨慎,因此对孩子更早、更多地说“不”。孩子说的第一个“不”,往往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行动上,常常通过“打人”来表达自己的反对态度;在语言上,则开始频繁地说“不”,无论做什么都是“不”。这是孩子在意识层面开始与父母分离的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开始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体会到与他人分离的乐趣,并由此发展出优秀的个人品质。 比如有一位妈妈提问: 老师,您好!我的女儿现在两岁八个月,一个月前我刚刚把她送去上半天制的幼儿园。之前,她并不固执,也不爱发脾气,凡事都能商量解决;但从上幼儿园后,她似乎突然变得叛逆、任性起来,稍有不满就撇嘴,甚至会打人或拍打物品,“不”“就不”经常挂在嘴边,仿佛随时准备反驳大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她的这种变化呢?她非常喜欢幼儿园,从未表现出不愿上学的情绪。但这种突如其来的性格转变,我应该如何引导? 案例中的这个孩子,正是进入了她生命中的第一个逆反期。“说不”是她新掌握的一项能力。这表明,孩子长大了,而且心理非常健康!了解这一点后,父母还需要反思。回想一下,平时面对孩子的行为时,是否经常采用命令、要求的语气,甚至粗暴地打断孩子的行为?如果是这样,孩子学到的也将是一种粗暴的处理方式。 简而言之,面对叛逆期的孩子,父母不应限制,而应接纳并加以引导。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是,给孩子提供两种选择,让他们做一道选择题。例如,回家后,父母与其直接命令孩子“不要把鞋子放在床上”,不如换一种表述:“你可以把鞋子放在床边或者放在鞋架上。”睡觉时,父母可以给出这样的选项:“我们现在是马上上床,还是五分钟后上床?” 父母提供的选择实际上是经过预先筛选的,并且是他们可以接受的。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方面,父母可以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良性引导;另一方面,孩子不会感受到被控制,反而有助于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如果孩子拒绝了你提供的选择,而提出额外的要求,而你无法接受,那就直接告诉孩子,他们的提议不是一个选项。然后再次重复你提供的选择,让孩子做出决定。 除了粗暴回应孩子,我还观察到一部分父母对孩子过于宽容、“民主”,经常反复询问孩子“好不好”“行不行”。例如:“我们现在出门好不好?”“你自己穿衣服好不好?”这种方式是否可行呢?事实是,大多数情况下孩子都会回答“不好”“不行”。实际上,父母只是给了孩子又一次说“不”的机会。这些父母往往需要耗费大量口舌来解释、劝说、讲道理。他们实际上已经被孩子牵着走了,并未能有效地引导孩子的行为。 孩子在面对固定的照料者(比如妈妈)时更容易表现出逆反行为,建议家中其他成员多参与陪伴孩子的过程,尤其是爸爸要多陪伴孩子。爸爸陪伴较少的情况下,孩子可能会缺乏规矩意识,难以等待,脾气暴躁的情况更容易发生。爸爸参与孩子成长的关键在于多与孩子玩耍,而不是寻找问题、苛求孩子改正某些行为习惯。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树立榜样,孩子会自然而然地模仿爸爸的行为,并且更容易形成规则意识,因为爸爸的一举一动都是规则的体现。 第二个叛逆期:7-9岁,准成人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与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有所不同,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是“成年人”或“小大人”了,不再把自己当成孩子。例如,他们不愿意让家长牵手,不喜欢被叫“宝贝”或小名,而是要求称呼全名;凡事都喜欢与家长对着干,大人说东,他们偏往西;另一方面,他们又非常依赖大人,不讲道理,爱哭,比较娇气等。 一位妈妈曾经这样问我: 老师,您好!我女儿快9岁了,过去一直比较听话,最近几个月不知为何,总是顶嘴。无论什么事都想为自己找借口,哪怕巧克力明明是她吃完了,她也会说爸爸和妈妈吃光了,而说自己只吃了几颗。写作业、弹钢琴时,我让她做,她总要找理由跟我争论。今天我陪她听写单词并帮她记录不会的,她不是抠鼻子就是抠手,我制止她,她不听。我生气之下打了她手两下,她又哭又闹跟我争吵,甚至要摔我的手机。我很伤心,我在她身上投入了这么多心血,可她怎么会变成这样——挑剔、厌恶、指责一切。我该怎么办? 脾气和性格的突然转变,以及强烈的逆反心理是这个阶段孩子的常见现象。孩子进入学校后学到许多知识,他们急于证明自己已经长大,因此开始要求独立,行为上想要摆脱父母的掌控,表现为说话做事显得老成、独立、有个性。 此时,父母需要转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互动模式。放弃家长独裁式的做法,涉及孩子自身的事情不妨多与孩子商量,也可以尝试逐步将自主权交给孩子,并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困惑时,给予帮助和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比如在兴趣爱好的培养上,如果孩子不喜欢弹钢琴,妈妈可以和孩子讨论:是否有其他兴趣爱好,是否想要发展这方面的爱好等,沿着孩子的兴趣方向培养,这样既能让孩子开心,也能让妈妈轻松,增强学习动力,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反映的“不听话”的孩子,大多还会伴随学业问题。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是因为亲子关系不和谐,缺乏有效的引导,学习动机不足;另一方面,是他们将大部分精力用在了与父母对抗上。因此,父母首先要改善与孩子的互动模式,化解与孩子的对立状态;其次,要知道,7-9岁的孩子出现学习问题,更多是由于学习习惯不好造成的。例如,该看的书不看,该做的作业不做,看书时惦记着玩。 还有许多家长把孩子的学习完全包揽下来。正如前面案例中的那位妈妈所说:“每天都盯着孩子学习。”这样一来,学习就成了父母的事,与孩子无关。与其天天盯着孩子学习,不如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制定固定的作业时间、地点、正确的坐姿等;孩子因为拖拉作业没完成,也要按时收作业;孩子写作业时不要打扰或点评,除非孩子求助;帮助孩子保持规律的作息等。 第三个叛逆期:12-15岁的青春期 一位父亲曾向我咨询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 我家孩子十五岁了,近一年来身高已经超过我了,与身高成正比的是,他的脾气也越来越大,我对他的行为感到束手无策。老师时不时反映孩子逃学,为此我没少责打他,但他也不反抗,只是倔强地任由我打,每次打完我都累得筋疲力尽,最后他还会恨恨地说:“再打我就再也不上学了。”我发现他在外面学会了抽烟喝酒,真担心他会结交一些不良少年。他妈妈为此愁得睡不着觉,总是苦口婆心地劝他,心情好的时候,他会对妈妈说:“我没有交坏朋友,只是上网而已。”心情不好时,要么不理不睬,要么就甩一句“我烦着呢”。 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已经发育成熟,自认为很“强大”,但心理尚未成熟,常常遭遇各种挫折感。在这种身体与心理矛盾交织的成长过程中,孩子开始体验更多样化的情绪。对于女孩来说,可能会变得内向,体验到自我怀疑、愧疚或抑郁等情绪;而对于男孩来说,则更多地体验到暴躁和愤怒。正如这位父亲所说,青春期的孩子大多处于“烦着”的状态。 孩子的角色和身份也会发生变化,最显著的是他们开始寻求同龄人的支持。表现为,青春期的孩子都很注重面子,自尊心很强;重视同伴关系,容易受同伴影响,可能会做一些并非自己意愿但同伴认同的事,如抽烟、喝酒,这些行为虽然父母不认可,但对孩子来说,可能是成人的象征,代表他们摆脱了对父母的依赖等。这也意味着青春期的孩子会面临一些风险,如网络成瘾、早孕、酗酒、犯罪等。有些父母会过度担忧孩子可能面临的危险。希望孩子顺利度过这一时期,我们必须首先学会信任孩子有能力做到这一点。事实上,大多数孩子确实能够顺利度过这个特殊的阶段。 除了信任,我们还需要为孩子提供坚实的支持。一句话概括就是,与孩子保持亲密而适度的亲子关系:将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平等对待,支持孩子尝试独立,当孩子失败时给予鼓励和安慰,在孩子成功时给予肯定和表扬。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针对这个阶段的孩子,父母很有必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社交环境。不要以为孩子长大了就不需要陪伴了。带孩子参加一些团队活动,多与亲戚朋友交往。避免让孩子陷入孤立或长期宅在家里玩游戏。孩子有自己的社交圈子,拥有自己的朋友或尊敬的长辈,这些都有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些话,即使不能跟父母说,他们也能找到其他的倾诉渠道。 同时,父亲的作用尤为重要。父亲最好能与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做朋友。记住,对你的男孩来说,重要的不是你如何评价他、批评他、指导他,而是他是否信任你,在你身上,他能否看到一个成熟、有责任感的男人的形象。 对于女孩来说,父亲不能刻意疏远。女儿长大了,不少父亲不再像对待假小子那样亲近女儿了。保持适当的距离是对的。但仍然需要在情绪和情感上关注和支持你的女儿。这对她们来说非常重要。 总之,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困扰。对于他们的不听话和叛逆,父母要有清晰的认识。以下是一些原则性的提醒,也是许多父母容易忽视的: 1. 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是正在成长的个体,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父母的教育方式也需要适时调整,切不可因为孩子与自己的想法不同,就强迫孩子按自己的要求行事,这样做实际上忽视了孩子的真实需求,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2. 教育孩子不能采取高压政策,更不能讽刺挖苦孩子,要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肯定和鼓励孩子的进步和努力。研究显示,用温和的方式教育孩子更能取得良好效果。 3. 针对不同叛逆期的孩子,父母需区别对待。对较小的孩子,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提供选择等方式引导;对于较大的孩子,可以通过讲道理、正面引导和肯定的方式进行引导。 父母言行不一致或生活在不和谐家庭氛围中的孩子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父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和榜样,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自己说一套做一套,只会招致孩子的不满,孩子怎么会听从大人的教导呢?此外,父母关系紧张,经常争吵,孩子要么厌恶父母的行为,要么逃避这样的氛围,父母无法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孩子只会越走越远。 464487
文章《叛逆男孩动手打妈妈》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