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时候开始人们便有成年礼,即在某一特定年龄阶段为少男少女举办典礼,寓意为正式进入了成年阶段。一共有男子冠礼、女子笄礼、现代特色成年礼三种形式,具有着划分社会责任、培养义务感责任心的重要意义。
成年礼是什么
成年礼亦称成丁礼、成年式。旧时青年跨入成年阶段时举行的仪式。形式因民族不同而各具特点。表示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古时汉族男子成年实行冠礼,女子成年实行的笄礼。古代成年先行冠礼,然后才行婚礼。所以冠婚二字常常一起使用。
成年礼的具体形式
1、男子冠礼
冠礼,古代嘉礼的一种,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冠礼表示男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冠礼的主体部分,是由正宾依次将缁布冠、皮弁、爵弁等三种冠加于将冠者之首。 缁布冠实际上是一块黑布,相传太古时代以白布为冠,若逢祭祀,就把它染成黑色,所以称为缁布冠,这是最初的冠。
2、女子笄礼

古代汉族男子成年礼为冠礼,女子则为笄礼。《礼记·曲礼》说:“女子许嫁,笄而字。”可见女子是在许嫁之后举行笄礼、取表字。笄礼的年龄小于冠礼,《礼记·杂记》说:“女子十有五年许嫁,笄而字。”如此,则许嫁的年龄是十五岁。如果女子迟迟没有许嫁,则可以变通处理,《礼记·内则》郑玄注说:“其未许嫁,二十则笄。”笄礼的仪节,文献没有记载,学者大多认为应当与冠礼相似。
3、现代成年礼
据记载,中国台湾自上世纪90年代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传统的成年礼活动。在孔庙的大成殿前,约300多名年满20岁的青年男女参与成年礼,男性身着蓝色长袍,女性则穿着白色上衣与黑色裙子。在完成鸣钟击鼓、上香、献爵、献馔以及诵读祝文等环节后,所有人向至圣先师孔子的神位鞠躬致敬三次。随后,12名代表走上铺设红毯的受礼台,由嘉宾分别为男生戴上黑色帽子,女生则在头发上别上银色发簪,象征“加冠”与“及笄”。几乎在同一时期,中国大陆的“五四”青年节期间,南京在雨花台前、上海在陈毅广场、沈阳在九一八广场等地,以及其他城市,纷纷开展成人仪式,并多次出现在媒体报道中。
成年礼有哪些意义
行冠礼之年,也就是进入成年的年龄,有一定讲究。儒家认为,人的成长离不开学习,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学习内容。成年以后,还要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除此之外,对代表未来的青年,通过一定的仪式作为成人的标志,社会予以承认又予以管理和约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成年礼仪培养起受礼者的社会责任心和义务感,其重要意义不可抹杀。在传统冠笄礼消泯很长一段时间后,海峡两岸几乎是同时悄然兴起了举办集体成人仪式。
文章《十八岁成年礼的意义》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