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姓始祖
鲍叔牙,乃夏禹后代敬叔之子,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其父敬叔受封于鲍地,故叔牙以封邑为氏,称为鲍叔牙。叔牙年少时与管仲交好,管仲家中贫困,母亲年迈,叔牙常给予帮助,因此两人成为生死之交。襄公执政混乱时,管仲跟随公子纠逃往鲁国,而鲍叔牙则陪同公子小白前往莒国。后来,襄公遇害,小白获得内部支持回国即位,欲任命鲍叔牙为上卿。然而,鲍叔牙极力推荐释放被囚禁的管仲,并让其取代自己职位,展现出谦逊的品德。这段“管鲍之交”的佳话广为流传。鲍姓后人也尊崇这位品行卓越的先祖为其得姓始祖。
先秦时,鲍姓还不大为人所知,主要活动在今天山东地区。宋朝的时候,鲍姓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山东、江西、江苏一带。明朝时期,鲍姓越
来越集中在浙江、安徽两地。到目前为止,还是浙江的鲍姓人最多,占了鲍姓总人口数的15%,其次是山东、青海、江苏,这四个省的鲍姓人数占
了全国鲍姓人口的将近一半。
宗族特征
1、鲍姓是个人才济济,名家辈出的姓氏。
2、管鲍之交乃千古交友之典范。鲍叔牙对于管仲的那一份隆情高谊,不但达到了人类至高至美的人格境界,而且激励鲍姓后人以此为楷模,交友要真诚、奉献。
字辈
鲍氏一支字辈:“心志存忠信高明振加声祖宗贻则德子孙尚书经”。
鲍氏一支字辈:“忠孝绵恩锡家道永昌龙传先接启后留长本自生立功开”。
鲍氏一支字辈:“自占洪维正家传万世长”。
以人口数量论,鲍姓不是大姓。但是在历史上,鲍姓人才辈出。比如,大家都知道的“管鲍之交”。在这里,给大家讲讲另外两个典故:
第一个叫“二鲍纠慝”。字面意思就是:有两个姓鲍的,专门去纠正或者去抓那些傲慢的、不正当的行为。汉光武帝刘秀有个叔叔叫刘良,被封
为赵王。有一次他外出回来,经过城门洞时,他的车子和一个叫张邯的右郎将的车交错而过,结果两车都堵在了城门洞里,张邯要出来,刘良要
进去。刘良大发雷霆,就把看门的门候叫了过来,大声怒骂,让他跪在地上,磕头认罪。司隶校尉鲍永得知了此事,非常气愤。其实他跟那个门侯
也没什么关系,也犯不着去得罪光武帝的叔叔,但他还是上了一疏,说赵王刘良是诸侯,蒙皇帝的洪恩,入都伺候,他应该晓得门侯的官虽小,
但也是在替国家执行职责,是替皇帝在看这个城门,这样藐视他,应该严加惩处。这一举动得到了大家的赞叹。后来,鲍永又把性格耿直、不畏豪
强的鲍恢提拔为督管从事,所以这一下就有了“二鲍”。“二鲍”都不避权贵,连光武帝都让他们三分。光武帝后来专门讲:“贵戚且宜敛手,以避二鲍。”

你们这些皇亲贵戚,收敛一点吧,避一避二鲍吧,别冲着他们去,自找倒霉。
这就是“二鲍纠慝”的典故,非常有意思。
另外一个典故,叫“鲍家无懒発”。乾隆年间,扬州的水陆交通发达,盐商很多,其中有位盐商叫鲍志道,富甲江南,就在扬州盖了一座府邸。
落成那天,管家引着他四处巡视。刚进大门,鲍志道就看见大门两边各有一条长凳。鲍志道就问管家:“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放两条凳子在这儿?”
管家说:“老爷,这个凳子专门有个名字的,叫懒凳。在大户人家,下人跑进跑出买东西,或者在门口看门看累了,就可在此坐会儿,便于休息。这
样也可以显示老爷您的仁爱、宽容。”鲍志道沉思了片刻,吩咐管家,撤除此凳。从此以后,凡鲍家不许有懒凳,也就是不许有人偷懒,不允许在大
门口坐着。这个典故后来就被用来形容某户人家非常勤劳,努力干活,一刻不停。当然了,这样做对“下人”是不大宽厚的了。
关于当代的鲍姓排在中国姓氏的第179位,人口67万,大概占全国人口的0.054%。
文章《姓鲍的名人》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