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位列首位,标志着冬季结束、春天到来以及万物复苏的时节。在一些地区,立春还被称为“打春”。那么,你知道“打春”的具体含义及其带来的气候变化吗?让我们一起前往生肖分析专栏了解详情吧。
立春的含义是什么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立”即“开始”的意思,立春意味着春季的开端。春分过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区域的越冬作物逐渐进入快速生长期。中部地区有句农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南方大部分地区的气温继续升高,但升温速度通常不及雨水至春分期间那样迅速。3月下旬,华南北部的平均气温多在13℃至15℃之间,而华南南部则多为15℃至16℃。高原地区大部分已冰雪消融,旬平均气温大约在5℃至10℃范围内。
我国南方多数河谷地带的气温较高,平均值可达18℃至20℃左右。南方除边缘山区外,平均七、八年后日均温稳定升至12℃以上,此时适合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种,也是植树造林的最佳时机。然而,春分前后,华南地区常会出现一次较强的冷空气侵袭,导致气温骤降,最低温度可能低于5℃。偶尔会有小股冷空气接连来袭,造成连续数日的低温阴雨天气,这对农业生产构成一定挑战。基于此特点,应充分利用天气预报,在冷空气结束后抓住有利时机播种。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立春都是一个重要的节日,称为春节(后来更名为农历新年)。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此都非常重视。立春当天,天子会率领文武百官前往东郊举行迎春仪式,祈求五谷丰登。返回后,还会赏赐群臣,并颁布政令惠及百姓。这种习俗逐渐演变为全民参与的迎春活动。

文章《春代表什么意思》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