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纹身”吗?你知道纹身的历史由来吗? 俗话说得好“有纹身的都愿意热,有爱疯的都没有兜”。天气越来越热,夏天是个漏肉漏“纹身”季节,很多人都把纹身的美展露出来,现代纹身是一种艺术行为,这也让很多年轻人追捧。
纹身又叫文身、刺青、镂身、扎青、点青、雕青。纹身在中国,起码可以上溯三千五百年,最早被用在刑法上,在罪犯的脸上刺字称为“墨刑”。 纹身的前身是刺青,是在纹身机还未出现时,用针沾墨水在身上一针一针把图案刺上去,图案多以社会风气较重的兵将、龙虎为主,因为刺青只有黑色,不是专门的纹身颜料,时间长了颜色会发蓝发青,所以又叫刺青。《水浒传》中,有两个满身刺青的重要角色,花和尚鲁智深、九纹龙史进。其中,花和尚鲁智深几乎无人不知,但他的外号怎么来的?不是因为他贪花好色,而是因为他背后的一身花绣刺青。《水浒传》第十七回,鲁智深向青面兽杨志解释:“人见洒家背上有花绣,都叫俺做花和尚鲁智深。”宋朝时,刺青就叫花绣。
刺青也就是纹身,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春秋战国时,文身早已进入了主流典籍。《墨子》里记载越王勾践“剪发文身”、《庄子》里说“越人断发文身”,可见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杭州,上至君王下至平民,文身都是当地人的标配。在所有人都文身的地方,一个没有文身的人全身随时都散发着三个字光芒:外地人。 但地方风俗毕竟是地方风俗。在文明的核心地带中原,是把文身作为不开化蛮夷民族的特色来看待的。 最早的纹身是用于惩治罪犯的,当时纹身也叫墨刑,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才被正式而彻底地废除,前后延续时间长达数千年,是存在时间最长的一种肉刑,比什么斩首和绞刑的资历都要资深得多。刀割皮肤会痛,刺上字之后想抹抹不去想洗洗不掉,除了肉体上的短时折磨之外,还有精神上的长期摧残功效,堪称性价比超高的刑罚。
自墨刑问世以来,人们对文身的态度便分为两派:如果你喜欢他,就选择文身,因为它是一种艺术、一种美、个性的象征;如果你讨厌他,也选择文身,因为它被视为低俗、暴力以及罪犯的标志。这两派之间的争论从未停止,立场始终对立。各个朝代对于文身的态度也可能截然不同。随着时代的演进,虽然刺字的本质未变,但在南北朝时期大概已用针刺代替了刀割。到了唐代,文身作为美容装饰的潮流开始兴起。不过据当时的记载,文身者多为不良少年。大概从唐代起,文身逐渐成为江湖人士的身份标识,越来越多的江湖儿女对此感到自豪。在宋代,文身者要么属于黑社会,要么被认为是下贱之人。然而到宋徽宗之后,对文身的欣赏逐渐流行起来。尽管林冲被发配沧州时脸上被刺字,武松需要剃头以遮盖脸上的罪犯标志,但只要文身不在显眼的位置,通常都能得到大众的认可。比如九纹龙史进或花和尚鲁智深,皆因满身的花绣文身而出名,即便是以捕鱼为生的阮小五,胸口也刺着“青郁郁一个豹子”,尽管按常理来说,他应该刺一条鲤鱼更为合适。虽然此时文身仍与江湖黑社会有所关联,但由于上层的宽容态度,底层对文身的喜爱不断升温。当然,文身也有积极的一面,最著名的例子便是岳母刺字。为了激励儿子抗金报国,岳母亲手在其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港片里对纹身的描述比比皆是。《唐伯虎点秋香》里,感觉自己地位被威胁的师爷一言不合就脱衣拔刀,“左青龙右白虎,老牛在腰间龙头在胸口,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大话西游》一开场,美艳的春三十娘露出肩头一截桃花,把一群淫笑着的山贼吓破了胆,《古惑仔》里郑伊健纹了一条过肩龙,海报在大街小巷处处可见令人印象深刻。 然而仔细一想,这些角色不是强盗就是土匪、不是老大就是混混,确实都是不怎么上台面的人。虽然纹身作为黑社会的标配,但纹身的却不一定就是黑帮。从亚洲到非洲,文身都是多个民族的传统,例如新西兰的毛利人,脸上的文身就是民族文化的体现。而体育明星们,也多以纹身作为自己个性化的表现。从泰森到艾弗森、从贝克汉姆到梅西,主流和非主流的运动巨星都有纹身。 在崇尚个性的当代,纹身早就已经是一种文化和身体艺术,大众对纹身的追捧,与摇滚巨星、体育明星、娱乐名人的带动有直接联系。虽然在政经上层,纹身依然不受待见。说到底,纹身本身并没有对、错、美、恶,一切价值判断都来自于人自己的定义和需要。

文章《英雄人物有谁》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