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传说楚国人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古人赛龙舟时在终点设了鱼标、鸭标、铁标,谁拿到这3个标就获得了冠亚季军。为了让参赛者从远处看到终点,古人还会在3个标上用锦缎打上蝴蝶结。
端午节的习俗风俗
1、食粽
古时为祭祀投江的屈原,荆楚之人农历五月五日会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为恐鱼吃掉,人们想出用粽叶包米,外缠彩丝。后来,吃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风俗。在老北京,粽子用江米、黄米、小枣做成,俗称“二米粽子”。
2、扒龙舟
传说楚国人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古人赛龙舟时在终点设了鱼标、鸭标、铁标,谁拿到这3个标就获得了冠亚季军。为了让参赛者从远处看到终点,古人还会在3个标上用锦缎打上蝴蝶结。
3、悬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4、吃五毒饼
端午节临近夏至,天气越来越炎热,细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于是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五毒指蝎子、蛤蟆、壁虎、蜈蚣、蛇,古人将它们的形象盖在饼上,馅儿也是“五馅”:樱桃、荸荠、桑葚、黄杏和江米藕。据说,吃了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端午节有什么寓意
端午又称端五,“端”意为开始,“端五”即“初五”;而“五”与“午”相通,按照地支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午时为“阳辰”,因此端五也被称为“端阳”。五月五日,月、日皆为五,故名重五,亦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关于端午的起源,至今有四五种说法,包括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祀说、夏至节起源说、避灾驱邪说等。目前影响最广泛的端午起源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间习俗中,我国民众将赛龙舟和吃粽子与屈原的故事紧密相连。相传屈原投江后,乡民们划船奋力救援,形成了赛龙舟的传统;又说人们常将食物投入江中祭奠屈原,却多被蛟龙吞食,后来根据屈原的提示,用楝树叶包裹米饭并缠绕彩丝,逐渐演变成如今的粽子形状。
文章《端午节的习俗有什么》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