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相术/正文

珞巴族的风俗习惯

分类:相术作者:清风未醉2025-04-29891

 珞巴族的起源
  “珞巴”意指南方居民。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有限,其社会发展较为迟缓,直至解放前,珞巴族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家长制阶段。珞巴族内部存在多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称呼。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自公元七世纪起,珞瑜地区便归属于吐蕃王朝管辖,并一直受西藏地方政府的管理。1965年的国庆节期间,经国务院批准,珞巴族正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享有与其他民族同等的权利。1985年的国庆节,同样经国务院批准,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成立。
  珞巴族的饮食习惯
  珞巴族的成年男性通常会在腰间携带火镰,这显然便于野外烹饪或点烟。然而,从一些饮食习俗中,仍可发现他们祖先可能有生食的习惯。例如,部分部落在举行盟誓仪式时会饮用血酒。博嘎尔人每年秋天收获后会屠宰牲畜庆祝,并将尚有余温的牛血混入酥油中饮用。他们认为,生食野牛骨髓最为美味。部分珞巴人习惯将獐子肉剁成肉酱,加入辣椒和姜末作为调料。烧烤是珞巴族最常见的食物加工方式。无论是植物性还是动物性食材,均可通过烧烤来制作。整条鱼可以直接放入火塘,覆盖上热灰,不久即可焖熟食用。若在山中捕获大型动物,除了直接烤食外,还会将其切成长条状,烤干后长期保存。
  此外,使用石板烙制的食物也很普遍。将荞麦、玉米以及达谢(一种木本棕榈科植物茎杆提取的淀粉)研磨后加水调制成稀糊状,摊在烧热的石板上,先烙一面,再翻面烙另一面,若饼较厚,可在烙过后埋入火塘的灰烬中继续加热至熟。珞巴族煮食食物的方式也很独特。崩如、苏龙部落的人会将达谢调成浆状,倒入大葫芦中,然后从火塘取出烧红的石头立即投入葫芦中,借助石头的热量使达谢煮熟。或者将粮食装入竹筒,加入水并堵上木塞,置于火堆上烧制。食用时用刀劈开竹筒即可。这种方法多用于外出旅行。
  采集和狩猎是珞巴族获取食物的主要途径。他们采用多种方式捕捉山鼠,包括用石板压、设置小型地弩以及放置活套等,效果显著。有的家庭拥有特定的捕鼠区域,外人不得擅自进入。捕获山鼠后去掉毛发煮熟即可食用,多余的部分则烤干或晒干储存备用。珞巴地区的山鼠体型较大,肉质细腻,常被当作婚宴待客的佳肴。珞巴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客人食用的食品必须全部吃完。主人还会当着客人的面先尝一口酒和饭,以此表示真诚。珞巴人视挽留客人为一种荣耀,若待客不周,将会感到终身遗憾。
  珞巴族的节日习俗
  吉祥年节
  除墨脱、米林一带少数珞巴人随藏族一同庆祝藏历年外,其他地区的珞巴人都有自己的年节。珞巴年节依据本族历法确定,尽管各地过节时间不尽相同,但均是在一年劳作结束后举行。
  珞渝西部的珞巴人大约在藏历二月庆祝“旭独龙节”。节日期间,“纽布”(巫师)手持贴满五彩羽毛的棍棒,在村寨中挥舞并诵经,村民围聚一起载歌载舞,祈求丰收。节庆期间,各家各户都会拿出酒肉共同享用。长辈们对唱追溯部落历史,年轻人则借歌声表达爱意。夜晚,众人围绕熊熊篝火欢声笑语不断。
  珞渝东部的珞巴人在藏历十二月十五日庆祝“洞更谷乳木”节。人们将年前宰杀的猪牛分割成块,分给家族或母系亲属,延续了共享劳动成果的传统。牛肉吃完后,牛头骨不会丢弃,而是高挂在家中的墙上,象征勤劳与富裕,代代相传。
  居住在墨脱、米林一带的珞巴族遵循藏历,其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差异不大。但大多数珞巴族使用自行推算的历法。由于珞巴族分布广泛,交通不便,各地年节的具体日期并不统一,一般安排在劳动结束后。因此,欢度年节往往兼具庆祝丰收和辞旧迎新的意义。
  在年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舂米酿酒,宰杀猪羊,富裕的家庭甚至会宰牛。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调更谷乳术”节,届时会将宰杀的猪、牛、羊肉连皮切块分发给同族成员。不少地方仍保留着“氏族集合”的传统习俗,节庆时村落住户需自带酒肉聚集,全村男女老少席地而坐,或饮酒或吃肉,歌声笑声不断,开展各类娱乐活动。
  生殖崇拜求丰收
  在自称“阿帕塔尼”的珞巴族民间流传着一个名为“莫朗”的节日,节期由巫师根据农历腊月或正月选定,流行于西藏珞瑜地区的西巴霞曲地区。届时,全村年轻男性身着盛装,在巫师的带领下前往邻近各村巡游。途中经过田野时,巫师撒播大米粒,年轻人挥舞长刀敲击铜盘,队伍最后的老者沿途撒大米粉。到达即将播种的土地时,手持竹制男性生殖器的青年会在田间跳生殖舞。每到一处村庄广场,都会载歌载舞,当地民众热情款待。巡游队伍需走遍整个部落的所有村落。这一节日旨在预祝丰收。人们相信庄稼的繁衍与人类的生育原理相同,因此在田间跳生殖舞。在一些珞巴族地区,仍可见到房屋旁竖立着多个木桩制成的男性生殖器,意在祈求人口兴旺。我国许多民族都曾有过生殖崇拜,在一些南方民族的节日中依然能找到这种遗迹。只要理解生育的重要性,就能明白生殖崇拜的根源所在。被誉为世界屋脊上的“南方人”的珞巴族。相传大地母亲生下了金冬(太阳)的九个兄长,金冬又诞下冬日(老虎),而冬日的儿子阿巴达尼是一位非凡的人物。他拥有四只敏锐的眼睛,前面两只观察光明世界,后面两只监视恶魔妖怪,能够上天入地,世间万物尽在其掌控之中。他还是技艺高超的工匠,发明了制陶术和架桥术,为人类做出了诸多贡献。阿巴达尼便是珞巴族的祖先。珞巴族主要聚居于洛渝地区,该地山峦起伏,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珞巴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长期停留在“刀耕火种”的阶段,直到西藏民主改革后,才开始进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先进耕作技术,使农牧业得到极大发展。珞巴族男子通常戴藤条或熊皮头盔,穿坎肩,披兽皮。妇女则穿着自己纺织的羊毛、麻布或棉布制成的短上衣和筒裙。男女均赤足。他们喜爱佩戴石质串珠、贝壳以及铜制的各种饰品,喜欢饮酒、吸烟、吃辣。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他们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
  珞巴族的婚姻习俗
  珞巴族的基本婚姻模式是一夫一妻制,但某些部落的富裕阶层盛行多妻现象。严格遵守氏族外婚和等级内婚制度,买卖婚姻较为常见。有寡妇需在亡夫兄弟中转房的习俗。女性地位较低,财产继承权归男性所有。在某些珞巴族部落中,还实行着严格的父子连名制。
  珞巴族的宗教信仰
  珞巴族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孕育和催生珞巴族原始宗教信仰的社会土壤。由于各氏族部落的生产环境存在差异且发展不平衡,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因此各部落间的原始宗教信仰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征。
  在珞巴族的观念中,“鬼”与“神”的概念并无明显界限。他们将“鬼怪”、“精灵”、“神灵”、“鬼魂”统称为“乌佑”,即“精灵”或“鬼”。他们认为“乌佑”可以附着于任何自然物体或人体之上,使这些物体或人具备“精灵”或“鬼”的特性。“乌佑”种类繁多,无处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各个方面。
  既然珞巴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建立在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的认知基础上,因此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崇拜形式和丰富的崇拜内容。


文章《珞巴族的风俗习惯》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本文地址:http://www.saybook.cn/n/14960407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