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教源自黄帝、老子:道教是中国本土孕育并发展的古老宗教,是中华民族基于自身民族文化与信仰需求诞生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道教的哲学思想与修道成仙的理念,起源于黄帝而集大成于老子。庄子、列子、文子等人则是老子思想的重要传播者。因此,道教始终以“黄老遗风”立足于历史长河之中。
东汉顺帝时期(公元126年至144年),沛县人张道陵以《老子》为经典,创立道教组织,并撰写《老想尔注》,明确将《老子》教义体系化。自此,黄帝、老子的哲学精神在道教中得以世代传承,以至于社会上的贤达人士,凡致力于治国安邦之道者,无不敬仰老子;追求隐逸修行之道者,无不效仿庄子;探索神仙变化之法者,无不参考《列子》。道教凭借其丰富而深刻的教义,在社会中屹立数千年,其根源在于教理教义——宗教哲理深入人心,广泛渗透至社会各个阶层,满足了民众的需求。
二、道教的核心信仰是“道”:诸子百家各有各自的“道”,而道教所信仰的“道”,是由太上老君传授的“道”,其具体内涵全部记载于光彩夺目的《道德经》中。没有《道德经》,世界上就不会有道教的诞生。
道教认为,老子的“道”博大精深,无所不包,无所不容。遵循因势利导、审时度势的原则,施行“无为而治”,则国家安定、人民安康;秉持“清虚自守、卑弱自持”的态度待人接物,则个人修养得以提升;以“深根固蒂”作为修炼路径,则有可能达到长生久视的境界。道教坚信,通过特定的修炼,人类可以回归本源,与大自然的“道”融为一体,实现永恒的生命状态。“道”是道教的理论基石,也是根本的教理教义和核心信仰。
早期道教的经典《太平经》(又称《太平青领书》)已将《老子》的思想精髓融入其中,提出“元气”凝聚成天,分化生成“阴”形成地,阴阳相互作用孕育了人类。这是对《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阐释。早期道教的《老子想尔注》是信徒必读的经书,书中提到:“一者道也,既在天地之外,又在天地之间,且穿梭于人体之中,散则为气,聚则为太上老君。”因此,太上老君便是“道”的最高体现与存在,是宇宙的本源。东汉时期的王阜在《圣母碑》中写道:“老子即道,生于无形,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漂浮于六虚之中,出入于幽冥之间,观察混沌未分的状态,窥探清浊未定的局面。”东汉《边韶老子铭》则说老子“融合于混沌之气,以三光为始终,老子道成身化,经常降临世间教化众生,自伏羲、神农以来,历代均为圣者的导师。”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曾见到“太上老君降临”,并赐予他《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从以上引述可以看出,中国信奉道教的人很早就认为老子是“道”的化身。“道”即是太上老君,是中国的伟大圣人——老子。道教所崇拜的神和仙,皆为中华民族中得“道”之士。
三、道教的精义在于珍视生命。道教的教义具有鲜明的特点,即“重道贵生”。道教徒不寄希望于死后,而是借助高深奥秘的修炼方法来修道养寿,探寻长生之道。《道藏》中的首经《太上灵常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概括其主旨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尹喜真人所著的《西升经》中提到:“我命在我,不属天地。”道教深信人的生命由自己掌控,只要修持精进,人便可长寿。道教的“金丹道”是对“生”的深刻探讨。因此,道教对《老子》的理解是从修炼长生的哲理和方法出发加以阐释和发扬的。例如道教第一部讲丹道的经典《周易参同契》,后世称为“万古丹经王”,便是依据《老子》的理论,如:“引内养性,黄老自然,无平不陂,道之自然;施化之道,天地自然”等,均来源于《老子》“道法自然”的最高教义。再如“反者道之验,弱者道之柄;含德之厚,归根返元,抱一毋舍,可以常仔”等经句,皆源自《老子》。道教另一部重要的“丹经”《悟真篇》也是用《老子》的经义来阐述修炼的方法。比如绝句第三十九首“要得谷神长不死,须凭玄札立根基,真精既返黄金室,一颗明珠永不离”。引用的是《老子》“谷神不死,是为玄朼,玄朼之门,是为天地根”。
四、道教尊崇“道”而重视“德”:道教以“道”、“德”并称,尊崇“道”而重视“德”。道和德是一个整体,德是道的一个方面。《道教义枢·道德义》中说:“道教一体而具二义,一而不二,二而不一”。《老子》经中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是说:拥有“上德”的人不自诩有德,这才是真正的有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说明上德之人顺应自然而不刻意作为;“道生之,德畜之”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因此,《自然经》中说:“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唐玄宗注解《道德经》的序文中提到:“道之在我即为德”。社会上称有德行的人为有道之士,也是这个道理。道教人士常说:“德为道之基”,意思是想要得道,就必须积累德行。因此,“道”和“德”同为道教的教理教义原则,是信仰和行为的总准则。“德”字延伸到做人方面,则如《抱朴子》所说:“非积善阴德,不足以感神明”,教导人们“乐人之吉,憨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妒,不谄媚,如此才是有德,才能受到上天的福佑”。因此,道教特别强调自我牺牲、利益他人,鼓励人们多做好事、善事。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非常注重思想境界,“施恩不求回报”,做好事不张扬,以《老子》“上德不德”要求自己。道教还有许多教义,如:“无为而无不为”、“清静”、“自然”、“寡欲”、“慈”、“俭”、“让”、“抱一”等,都是从“道”、“德”衍生出来的。道教认为“一”是“道”和“德”的本质,也是气。《庄子·天地篇》中提到:“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意思是:“一是万物的根源,‘一’的‘生生’作用便是‘德’。”列子进一步明确指出“一”即“气”。《云笈七签·元气论》中说:“一者,真正至元纯阳一气,与大道同心,与自然同性。”获得这种“一”气以滋养精神、保全形体,则身心和谐。这里庄子所说的“一”解释为“纯阳一气”,又将“一气”解释为“元气”。这就是道教修养方法中的“抱元守一”功夫。这也是道教修养方法中所谓的“德”。我们作为中国道教信仰者,我们的教祖老子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他的哲学理论首先从整体“宇宙观”出发,然后将自然之道、治国之道、修身之道三者归纳于一个共同的自然规律中,在理论上并无三种不同看法。如果我们能理解他所说的道理,就可以做到像老子告诉孔子的那样:“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人生中就不会感到前途迷茫、进退两难、寿命长短不可预测、命运不由自主。这就是道教的处世哲学精神与道教的超凡修炼方法相结合、互相辅助的优越之处。

文章《道教与道家哲学有何关系》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