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理论的形成时期是战国与先秦时期。西汉司马迁《史记·樗里子传》载:战国秦惠王异母弟樗里子,生前自选地于渭南章台之东,预言:“后百岁,是当有天子宫夹我墓。”至汉兴果然,长乐宫在其东,未央宫在其西:反映了当初活人的住宅和死人住宅的选择规律。秦代朱仙桃所著的《搜山记》,成为风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汉代时,人们已将阴阳、五行、太极、八卦等互相配合,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对宇宙总体框架认识的理论体系。这个框架是风水学的理论基石,对风水的应用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使风水由以前人们只是用于卜宅、相宅的机械活动.升华到理论阶段。这时的风水理论不但包括了择地,而且包括了择日,王充《论衡》中对择日的论述甚为精辟,已有了“太岁头上不敢动土”的理念。秦汉时期有关风水的专著,除《葬书》外,见于《汉书·艺文志》的还有《堪舆金匮》、《宫宅地形》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风水学说逐步成熟的阶段,其中托名为郭璞所著的《葬书》一直被视为风水理论的经典之作。此外,郭璞还撰写了《葬书锦囊经》。当时的一些风水大师同样备受赞誉,例如管辂因擅长占卜、相面以及相墓而闻名,据说他曾路过魏将毋丘俭的墓穴,站在树下低声吟诵。有人询问原因,他回答说:“尽管树木繁茂,但形态无法持久;即使碑文优美,也无法保证后代继承。玄武缺乏头部支撑,苍龙失去脚部稳定,白虎含着尸体,朱雀发出悲鸣,四大隐患俱全,预示家族必将覆灭。”后来果然得到了验证。郭璞的母亲去世后,他选择在暨阳的一处四周环水的地方安葬,有人认为这个地方不宜,因为一旦洪水上涨,墓地就会被淹没。然而,郭璞预言这片区域的大水将会退去。不久之后,洪水消退,墓地周围的几十里土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自此郭璞声名鹊起。后来,人们因其撰写《葬书》而尊奉他为风水界的鼻祖。
文章《中国正宗风水学》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