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典故的内涵较为丰富,单个字难以全面概括,因此需要采用两个字来表达其意义。无论是事件典故还是语言典故,都应转化为两个字来体现其含义。那么,如何选择这两个字呢?
这就是第二个原则:典故取名需具联想性。
联想性是我们始终强调的重点。它指的是名字应易于引发人们对实际含义的联想。这一点在运用典故命名时尤为重要。因为典故多源自古代,现代人了解的较少,加之典故本身的高度凝练特性,若运用不当,化用典故的名字可能让人摸不着头脑。为了实现联想性,在化用典故时最好选用历来用来指代该典故时最常见的字。因为这些字的组合已在人们的脑海中形成固定的含义,一旦看到它们,人们便能联想到相关典故。而其他字,尽管也可能出现在典故中,却不易让人联想到典故,甚至可能产生歧义。此外,指代典故的固定用语通常简洁且全面,能够精准传达典故的含义,有时甚至比原典故表述得更加出色。以下列举几个例子。《周易·系辞》中有这样一句名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总共16个字,要将其浓缩为两个字的名字,有许多方式。但在历史上,这一典故常被称为“兰言”。乍看之下,这两个字在典故中并未相邻,顺序也被颠倒了,但“兰言”二字确实准确捕捉了原文的核心含义。如同兰花般芬芳的话语,这立刻让人联想到《周易》中的名言。如果取“同心”二字,似乎也不错,但“同心”所指范围太广,有“同心结”、“同心锁”、“同心圆”,还有一个成语叫“同心同德”,这样就很难让人联想到《周易》中的语典了,化用典故起的名字也就失去了意义。再如《论语》中记载的一件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说的是楚国有个叫接舆的人路过孔子身旁,边唱歌边将孔子比喻成凤凰,认为孔子周游列国推行政治理想却没有隐居避世是丧失了高尚的品德。这个典故常被概括为“歌凤”,其中“歌”是动词,“歌唱”的意思。历史上以唱凤凰之歌闻名的只有接舆一人,因此“歌凤”比隐居世外更有代表性。如果用“凤兮”这样的字眼,则难以让人联想到这个典故。再如《论语》中孔子的一句话:“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一般用“郁文”来指代这个典故,而“郁郁”如今已不再是繁茂的意思,反而带有忧郁的意味,因此不宜使用。
还有一些典故,它们的固定指称语是四个字或三个字、五个字的,这时就需要进一步压缩成两个字。由四个字压缩成两个字并尽量保留原意的方法,在前面“化用成语”部分已详细说明,这里不再赘述。大家可以参考上一章的内容,在化用典故取名时加以运用。
最后,在化用典故命名时,还需注意与姓氏的搭配。典故不像一些常用汉语名字那样意义单一,它往往蕴含丰富内涵,而许多姓氏的字在汉语中也有一定意义,比如植物名词杨、柳、兰、梅等,动物名词牛、马、羊、龙等,颜色名词黄、白、蓝、殷等,地理名词秦、赵、楚、鲁等都有特定含义,要注意避免与典故内容产生冲突。例如上面提到的“采菊”是一则优美的典故,但若叫“牛采菊”,难免令人发笑。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认为姓氏在化用典故的名字中只能起到消极作用,相反,我们要充分利用姓氏的作用,让它为名字增添光彩,扩展典故的意义。比如《庄子》中有一则典故:“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一般简称为“梦蝶”,但如果姓“庄”或“周”,那就更精彩了。现代人楚图南,他的名字也出自《庄子》:“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及今将图南。”由于楚国位于南方,这个姓氏使名字更具韵味。像取“采菊”为名的人,如果姓“陶”,就非常贴切了。姓氏融入名字还能解决一些典故难以压缩成两个字的问题。例如《论语》中提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如果叫“有方”,是“有办法”的意思,该典故出自《庄子》,难以让人联想到《论语》中的这句话。而《论语》中的这句话又很难简化为其他两个字,这时,如果姓“游”,叫“游有方”,岂不是解决了这个问题吗。

文章《哪些典故可以用来取名》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