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于很多传统节日的具体来源其实并不清楚,端午节只是其中一个例子。“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端午节,原名为端五节,又被称为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端即为“开端”、“初”的意思,初五便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来记录月份,正月属寅,二月属卯,依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月初五就叫作端午。根据史书的记载,“端午”这两个字最早出现在晋代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到了唐代,由于唐玄宗生于八月五日,宋景为了迎合皇帝,避讳“五”字,正式将“端五”改成了“端午”。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依据史籍,截止到六朝时期,共有五种说法:一是纪念屈原;二是纪念介之推,主要流传于山西地区;三是纪念伍子胥,盛行于吴楚两地;四是纪念曹娥,常见于浙江会稽一带;五是祭祀“地腊”,这是道教信徒的传统。 另有学者提出,端午节可能是古代的儿童节,因为这一天围绕儿童的活动较多,例如给儿童佩戴香囊、吃彩蛋、点雄黄等。 这些说法各有其特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后来,纪念屈原的说法最为广泛流传。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包括吃粽子、悬挂白艾、菖蒲、佩戴香草驱除五毒、射柳等。妇女和孩子们喜欢用丝绸制作小巧的粽子、鸡心、葫芦、樱桃、桑葚以及小猴、小虎形状的手工艺品,或者用丝线缠绕成小粽子,与香囊一起,在端午节时挂在胸前,认为这样可以预防疾病。戴到端阳正午时分,再将其丢弃,称为“扔灾”。 如今,大多数地方都将端午节与屈原紧密联系起来。屈原的故事大致如下:战国时期,楚国和秦国争夺霸权,屈原作为一位深受楚王赏识的诗人,却因主张受到以靳尚为首的保守派的阻挠,他们不断在楚怀王面前诽谤屈原,导致楚怀王逐渐疏远了屈原。胸怀壮志的屈原深感痛心,怀着无法排解的忧愁与愤慨,创作了《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

文章《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的故事》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本文地址:http://www.saybook.cn/n/1514124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