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故事:借相术明哲保身
两千多年来,那些形形色色出身草莽的开国帝王,当他势单力孤、尚未取得天下之时,往往是卑躬屈膝礼贤下士,收揽海内英雄,逐鹿中原,攻打他的各路对手。一旦荡平四海统一天下,这些君王每每一阔脸就变,以为天下是孤家一人之天下,故为所欲为,不仅视百姓如草芥,而且认为昔日那些运筹帷幄鏖战沙场的谋臣猛将大有功高震主之势,非得斩尽杀绝而后快。故无怪乎古人一言蔽之曰:“伴君如伴虎。”
因此,那些在帝王手下取得一官半职的人们,为了自身的安危,在辅佐帝王打天下的同时,一边也在仔细揣摩他的主人,判断这位东家是否属于那种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富贵的人物,以便及早抽身引退,远离危险,明哲保身。可以肯定的是,在鉴别某位帝王能否长久地与之相处时,相术是一种常被选择的手段。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兵戎相见,越王勾践遭到失败之后,经过三四年的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终于一举击败吴国。应该指出的是,在越王勾践从劣势转为优势并最终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越国的谋士范蠡运筹帷幄,作出了臣大的贡献。范蠡原先与越王勾践同甘苦、共患难,甚至不惜以自身作为人质抵押在吴国,以换取越国苟延残喘、重整旗鼓的生存时间,然而数年之后,一旦越王勾践灭掉吴国、苦尽甘来之际,范蠡却毅然拂袖离开越国。这是什么原因呢?史籍记载:
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文种书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原来,范蠡不仅足智多谋,而且精于相术。他观察到越王勾践生有一个长脖子和尖嘴巴,以古代的相术原则来衡量,此公只能与之共患难而不能同享乐。因此,范蠡决定功成身退,并且写信劝说越国大夫文种亦应趁早一走了之。
但是文种似乎对越王勾践还抱有一些希望,收到范蠡的信之后,只是称病不朝,并没有及时离开越王。这时,有人诬告文种将要^造**闹事,越王勾践也不问青红皂白,即刻赏了一把剑给文种,并且大大挖苦文种一通,让他自杀。
文种作为一种“狡兔死,走狗烹”的典型,糊里糊涂地死在曾经为之忠心效犬马之劳的越王勾践手中,可谓冤枉!但是史家认为:范蠡却截然不同,他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而且仰仗相术上的某些先见之明,逃掉了兔死狗烹的厄运,达到了明哲保身的目的。
战国时期,秦国与其他六国进行激烈的兼并及反兼并的战争,一位名叫尉缭的人物来到秦国献上消灭列国的计谋,秦王不仅采纳了尉缭的计谋,而且还给予他很高的礼遇。但是相处一段时间后,尉缭对秦王有一番新的认识:(尉)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久与游。”乃亡去。
秦始皇焚书坑儒,手段极为残酷,在历史上亦可被称为一位著名的暴君。不过在他还没有统一六国的时候,性格还算温和,对待他国的宾客,例如尉缭这样的人物,并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以平等的态度相待,饮食起居方面更是与尉缭保持一致。史书记载:“秦王采用他的策略,见到尉缭时以隆重之礼相待,衣食住行均与尉缭相同。”然而,尉缭并未被秦始皇表面上的谦逊所蒙蔽,他通过观察秦始皇的外貌以及声音,判断此人内心冷酷无情且不讲信义,一旦掌权,天下百姓恐怕会深受其害,于是尉缭早早离开秦国,选择了明哲保身。
南北朝时期,有一位高官似乎借鉴了历史上范蠡相勾践的经验,因此作出远离君主、明哲保身的决定。史籍记载:

骆宰见幼主,语人云:“越王长颈鸟喙,可与共忧,不可与同乐。范蠡去而全身,文种留而遇祸。今主上口颈,颇有越王之状,我在尚书中久,不去必危。”遂求南江小县。
骆宰身处内阁中枢,发觉刘宋王朝的一位帝王生有长脖子及尖嘴马,近似越王勾践的“长颈鸟喙”,不由感到呆在朝廷十分危险,于是主动请求到外地当一个小县官。
文章《明哲保身的人有哪些》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