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而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性质和状态两层意义。如果不理会阴阳的状态,只论及其性质,则可以用阳爻(-)和阴爻(--)表示阴阳。将上述阴阳爻按照由下往上重叠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干,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称为八经卦。再将八经卦两两重叠,就可以得到六个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称为六十四别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称。

《周易•说卦传》全篇共九百六十九字,是先秦易家总结象数应用的精辟遗文,不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的内容,它不局限于社会人事,旨在揭示宇宙奥秘,紧扣应用实际,囊括象数精微。
文词朴实简洁,语无游移,读之朗朗上口,一气呵成,便于传诵。原本不分章次,宋儒顺其自然段落,分为十一章,无碍乎整体易理,尤便于学者讲述。
历来注家甚多,各有其说,见仁见智,丰富了易学文化,读之使人益智增辉,受益非浅!余也不敏,欲究其本原,探索其行文内在联系,谈何容易!高明如朱熹夫子,尚有“未详其义”之处。可知《说卦》一篇,不同于一般文史哲著作,乃易家专业遗文,欲求弄通,确也有其难度!
经过反复研究,不断思索,始发现原文结构严谨,条理自然,非杂凑辑说,得易友之鼓舞,笔之成文,并数易其稿,姑名“正解”,是以“卜筮者尚其占”为“正”也,竭尽所思如此,用以就教于高明。
第一章
往昔,圣人创制易经。
本书作者专注于易学的实际运用,避免过多讨论易学历史;然而,他并未忘记圣人创作易经的初衷与贡献,因此开篇便阐述圣人作易的背景。
借助神明之力生成蓍草。
幽,意为隐秘;赞,意为辅助;神,指心智;蓍,为数目。《系辞》提到:“圣人设立卦象观察象征,并附以辞令以明示吉凶”。设立卦象至关重要,它是判断吉凶的基础。“大衍数”蓍卦是易学传承的一种方式,旨在辅助人类的智慧,作为事业决策与行动指引。《左传》与《国语》中不乏相关记载。《系辞传》有一章专门讲述“大衍之数”的传承。朱熹撰写“筮仪”一篇,收录于《周易本义》之首,可见筮法在易学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说卦》首先提及筮法,体现了紧扣实际应用的特点。另可参考拙作《周易大衍之数释疑》,深入探讨筮数的起源。此处不再赘述。
结合天地数而依赖计算。
“参天两地而倚数”,是《说卦》“象数”主题之一,融合了“三分法”与“两分法”的“倚数”内容。这是基于《系辞》“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所确立的易数核心,也是易学“象数”应用的传统。在后续章节中逐步展开论述。
观察阴阳变化,确立卦象;
意思是通过“大衍数”筮得一个六爻卦体,包含有无动爻的情况,根据空间的阴阳转换顺序进行扩展。即按照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前为阳后为阴的规则向空间延伸展开,分别列出八个卦象。这就是“八卦陈列,象在其中矣”的“八卦定吉凶”理论。也就是《系辞》中提到的“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的“小成图”排列方法。
文章《拆字解字算命》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