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概况
翁姓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常见的姓氏,但也是中国较为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00位,在当今排名一百七十七韦。现今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一些村庄有对这个字在姓氏的读音里为Gong,来源于走西口是的山西洪洞县,后定居与内蒙古。
姓氏起源
1、部分源出于姬姓。相传周昭王姬瑕的小儿子,生下来时双手握拳,别人都掰不开,周昭王亲自去掰,却是应手而开。只见他左手有掌纹象篆文“公”字,右手掌文象“羽”字,周昭王感到非常惊讶,觉得掌纹神奇,就给这个最小的王子起名“翁”,即姬翁。一个初生婴儿起名翁,显得有些老态龙钟,但是古人给儿子命名,是有按形意起名的,不光是贵族,平民亦如此,不然周代古人不会出现那么多怪怪的字作名字,这就是那个时代的起名规则。姬翁王子的后代称翁氏。

2、源于姒姓,出自上古夏朝贵族翁难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启为夏朝君王时期,有个贵族叫翁难乙,相传为翁氏最古老的祖先。
姓氏风范
翁郡,汉代学者。
翁承赞,五代后梁时官至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后授闽国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晋爵晋国公。
翁肃,字彦恭,宋代崇安人,官至朝散大夫,与翁彦约、翁彦深、翁彦国三兄弟及翁延庆、翁蒙之同姓同乡同朝,皆居高官,时称六桂同芳。
姓氏家训
秀埜运幹翁公家训遗文
曾子曾言:人在临终之际,其话语多为善意,以我曾参为例,我在孔圣人的教诲下始终铭记于心。虽然我平日的言论和主张并无瑕疵,但并非仅在生命尽头才说出善言。或许有人认为这只是对普通人的劝诫,并非自我标榜。然而,希望他人敬重自己的话语,内心必定迫切;而倾听他人临终之言,情感自然悲切。在悲伤与永别交织之时,聆听谆谆教导的话语,才能让人长久铭记,成为贤者。这就是曾子留下的训导。我自己自仲夏以来便患病缠身,虽无其他病症,但起初喉咙不适,随后呼吸急促并伴有咳嗽,服用各种化痰和调理气息的药物均不见效,如今病情日益加重,恐怕难以久居人世,怎能不留下几句箴言给后人呢?人生在世,待人接物、治家处事,绝非寥寥数语可以涵盖;但其核心在于提倡节俭,唯有时常思及节俭之道,才能将其发扬光大。支出不应随意挥霍,否则浪费便由此滋生;言语不可轻率出口,否则耗费亦随之而来;处理事务必须周全考虑,否则日后灾祸可能接踵而至;对待他人需恭敬谨慎,否则可能招致怨恨,造成损失;与家人相处应和睦,和谐则无争端,耗费从何谈起?管理仆役宜施以恩惠,恩德能使人心归附,耗费又从何而来?饮酒宜适量,过量则不顾后果,即使清醒后后悔也已无济于事;性情不宜放纵,放纵则面对突发状况时花费无穷,冷静后也无可挽回。《左传》云:“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尚书》说:“在家能够节俭。”《礼记》记载:“量入为出。”《易经》也提到:“国家开支需遵循九种原则。”由此可见,圣贤的训诫无不强调节俭为先,而过度挥霍带来的叹息又有谁能避免呢?到了这一步,事情也就无法挽回了。俗话说:“常存富足时想着匮乏的日子,莫等到匮乏时追忆富足的时光。”这正是《易经》中关于挥霍叹息的深意所在。由此思考,若能践行节俭,确实是立身处世的关键。除此之外,管理田产务必要亲自监督,不要轻易相信他人的意见,同时也要避免子孙懒惰,聘请良师教导,不惜投入资金,而所有事务都要以“忍”字为根本,忍耐是节俭的重要基础。如此这般,祖先的基业便可稳固传承,子孙后代也不会辜负这一重任。闭眼九泉之下,我的欣慰之情难以言表。不要说我的叮嘱啰嗦,若能效仿唐代房玄龄、杜如晦那样成为贤臣,也不至于落得像唐代李[责力]那样的遗憾。这是我对你们的训导。
姓氏图腾
图腾,是记载神的灵魂的载体。是古代原始部落迷信某种自然或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等,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象征。原始民族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图腾产生的基础。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
文章《翁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