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吉之概念与范围,民俗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
在我国社会,自春秋战国(甚至更早时期)开始,就逐渐形成了先挑选吉日再行动的习惯。无论是农业、商业、婚姻、丧葬等各种事务,都必须先选定吉祥的日子才能进行。正如王充在《论衡·几日篇》中提到的那样:“世人既相信年岁,又重视每日。如果遇到疾病死亡等不幸事件,大的原因被认为是触犯了年月,小的原因则是没有避开日禁。”……不仅汉代如此,这一习俗贯穿整个封建时代直至近现代。即便到了今天,从20世纪80年代人们花数万、数十万元购买一个吉祥号码(电话号码或车牌号)的热情,到90年代因追求“双数日”而引发的大量婚礼热潮(1990年11月23日《北京日报》及1991年3月13日《生活报》报道了北京、大庆等地因“五个双”的吉日导致高档酒店爆满的情况),再到整个社会对婚丧嫁娶、装修搬家等重要场合选择吉日的持续关注,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追求吉日的传统风尚依旧盛行。
可以说,择吉是中国民俗中的民俗,是至今依然活跃着的民俗,也是中国民俗最有特色、最典型、最本质的一种行为模式。
然则何为择吉?
所谓择吉,就是选择吉祥日子。《三国演义》第十六回曰:“即便送女到寿春,另居別馆,然后择吉成亲。”民间称之为“看日子”、“选日子”、“捡日子”,古代又称其为“选择”、“涓吉”、“诹吉”。
选择与择吉,几乎可以互换。择吉通书大多被称为“选择通书”。《协纪辨方书?序》云钦天监旧有选择通书刻于康熙二十三年。”
所谓涓吉,涓犹选择,涓吉就是选择吉利的日子。《聊斋志异?潍水狐》曰我将久居是,所以迟迟者,以涓吉在十日之后耳。”
所谓诹吉,《仪礼?特牲馈食礼》闩:“不诹日。”郑注:“诹,谋也”,即选择吉日之意。所以后世亦称择吉为“诹吉”。清人张祖同所作择吉专著即取名曰《诹吉述正》。
择吉有广义与狭义之不同。
从广义上说,一切追求吉祥、选择吉祥及避免凶祸的信息和行为,都可被称为择吉。它包括:
1.周易八卦、太乙、六壬、奇门遁甲、禽星、丛辰、建除、堪舆、风角、占星、星命、测字、相术、孤虚等数术,以及各种民间占卜,都可统称为择吉术。它们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给人们提供关于吉凶的信息的。清人姚承舆的《择吉会要》、张祖同的《诹吉述正》等,都是既有择日选方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又包括奇门遁甲、六壬、风水术等内容的,使用的就是广义上的择吉概念。
2.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关趋吉避凶的民俗事项,其中尤以禁忌为大端,比如语言禁忌、服饰禁忌、饮食禁忌、时令禁忌、行为禁忌,以及各种行业禁忌等。许多民俗研究者认为,民俗的实质就在于趋吉避凶。因此,民俗学又可被称为广义的择吉学。
3.巫术。在巫术世界中,除了少部分专以害人利己为目的黑巫术,如蛊术、厌镇、诅咒等;绝大多数都是教人如何趋吉避凶的“白巫术”,如祈禳、符录、咒语、厌镇(厌镇既有害人者,亦有为了驱邪避凶者)、驱邪、祓傩、扶乩,以及各种法术等;而且在择吉术中,往往配合使用一些符咒和厌镇手段。因此,广义的择吉也包括巫术。
狭义上的择吉,是以干支历法为基础,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根据年、月、日、时所值吉凶神煞进行推算,综合判断,选择吉日、吉时、吉方,确定趋避的一种方法。本书所讨论的,主要是这一层面的择吉,兼及广义的择吉。

《国语?晋语》载:重耳是晋国的公子,被赶出晋国达19年之久。秦穆公准备派兵帮助重耳回国夺取政权,但不知时机是否成熟。为预测吉凶,董因给重耳占了一卦,得“泰”卦。董因根据卦象说是谓天地配”。泰卦是坤(地)在上,乾(天)在下,有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通、万物生之象,正乃得国得民的大好时机,吉。于是,秦穆公欣然出兵,重耳果然获得政权,史称晋文公。
卜筮的目的,在于判断吉凶、指导行事。古人在操办一些比较重大的事情,不知道所办事情将会有何结果而犹豫疑惑时,就求诸卜筮,以便获得吉凶祸福的价值启示。不论哪一种形式的卜筮,大多是给人一种价值判断,告诉人们应不应该做,能不能够做,做了吉还是凶。但它不会告诉你何时去做、从何方去做最为有利。而择吉,就是给人们解决这一问题的。当人们决定要干某件事情的时候,择吉术就给人提供一个能够帮助他获取成功的吉日良辰和吉祥方位。就像秦穆公在得知出兵帮助重耳回国夺取政权的时机已经成熟之后,如果他需要,择吉术就可以告诉他:何时出兵最吉,走何门(方)最利。
文章《择吉会要》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