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生肖的起源流传着一段神话故事:相传玉皇大帝想要挑选十二种动物作为象征,于是派遣使者通知这些动物,并确定在卯年卯月卯日卯时前往天宫参与选拔。到达越早的排名就越靠前,迟到的则无法入选。那时猫与老鼠还是亲密的朋友,猫虽然渴望被选中,但由于嗜睡,便请求老鼠到时候唤醒它。然而老鼠转念之间竟忘记了此事。老鼠找到老牛,说自己起得早且跑得快,希望老牛届时能带上它。老牛答应了。那时候的龙还没有长角,而鸡却长有角。龙便对鸡说,鸡本身已足够美丽,无需角饰,请求借它的角一用。鸡听后颇为高兴,欣然答应并将角借给了龙,同时叮嘱龙事后归还。龙满口答应。 到了卯年卯月卯日卯时,众多动物纷纷赶往天宫,而猫仍在酣睡。老鼠坐在牛背上一同抵达。到达天庭后,老鼠“嗖”的一声跃出,玉皇大帝宣布老鼠最先到达,将其列为首位;老牛位列第二;随后老虎赶到,排在第三;兔子紧随其后,排第四;龙虽来得较晚,但因其体型庞大,一眼就被玉皇大帝注意到,因它外表俊美,被安排在第五位,还说让它的后代排第六,但龙感到遗憾,因为它今天的孩子未能到场。这时蛇跑来说:“我是它的干爸,我排第六!”于是蛇排在第六;马和羊相继到达,它们互相谦让:“您先,请您先!”最终玉皇大帝因它们的礼貌行为,将它们分别排在第七和第八位;猴子原本排得很靠后,但凭借跳跃能力攀爬至前方,位列第九;接着鸡、狗和猪也被选中。 竞赛结束后,猫才醒来,老鼠刚回到家就被猫四处追赶…… 比赛结束后,龙来到海边,发现自己因有了角变得更加俊美,便决定不再归还鸡的角。为了躲避鸡的追问,龙从此隐匿于人间,而鸡愤怒不已,每天清晨对着大海呼喊:“快还给我!快还给我!”母鸡随之喊道:“快还给他!快还给他!”小鸡也跟着叫嚷:“还!还!” 关于十二生肖的由来,历史上有记载显示,我国自舜帝时期开始采用“干支纪年法”,即用天干十个符号与地支十二个符号相配来纪年。以动物纪年来标记年份的方法最初起源于我国西部和北部游牧民族。《唐书》中提到:“黠戛斯国以十二物纪年,如岁在寅,则称虎年。”清代学者赵翼在其著作《陔馀丛考》中考证指出:“北方游牧民族起初并无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的概念,仅以鼠、牛、虎、兔等动物来区分岁时,至汉代呼韩邪(单于)率部迁居五原并与汉人杂居,这种习俗逐渐传播至中原地区并延续至今。” 十二生肖首次出现在世界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诗经·小雅·车攻》写道:“吉日庚午,既差我马。”此外,《礼记·月令·季冬》也有记载:“出土牛,以送寒气。”那么,十二生肖究竟诞生于何时?根据史料记载,它最迟应在汉代形成。东汉王充在《论衡·物势篇》中提及:“寅属木,其对应的动物为虎;戌属土,其对应的动物为犬。”又云:“午为马,子为鼠,酉为鸡……申为猴。”文中列举了十一种生肖名称,再加上东汉赵晔《吴越春秋》中提到的“吴在辰,其位龙”,正好补全了十二生肖。由此可知,东汉时期十二生肖已经完备。至于十二生肖的实际应用,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已广泛存在。《北史·宇文护传》中记载了宇文护母亲写给他的信,内容是:“昔日武川镇生汝兄弟,长子属鼠,次子属兔,汝自身属蛇。”这表明当时民间已普遍使用十二生肖来记录个人出生年份。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即1975年12月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第11号秦墓出土的竹简中,发现了上千支竹简,其中《日出·盗者》明确记载了利用生肖占卜盗贼相貌特征的文字。这一发现证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十二生肖了。第11号秦墓据考证埋葬于秦始皇三十年,即公元前217年。有人认为,我们的祖先早在秦始皇称帝之前就已经开始用生肖纪年,具体可追溯至夏代,并流传至商周时期。但如何进一步验证这一点,仍有待于史学与考古专家深入研究。 我国古代南北朝不仅用十二生肖纪年,还出现了沈炯创作的《十二属诗》: 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 虎啸坐空谷,兔月向窗开。 龙阴远青翠,蛇柳近徘徊。 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 猴栗羞芳果,鸡砧引清怀。 狗其怀屋外,猪蠡窗悠哉。 这首诗首字依次嵌入了十二生肖的名字,且突出了每种动物的特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明朝大学者胡俨所作的十二生肖诗,不仅按照顺序嵌入了生肖名,而且每一句都有典故,充满趣味。诗云: 鼷鼠饮河河不干,牛女长年相见难。 赤手南山缚猛虎,月中取兔天漫漫。 骊龙有珠常不睡,画蛇添足适为累。 老马何曾有角生,羝羊触藩徒忿嚏。 莫笑楚人冠沐猴,祝鸡空自老林邱。 舞阳屠狗沛中市,平津放豕海东头。 首句“鼷鼠”即水鼠。第二句“牛女”源自民间牛郎织女的传说。第五句“骊龙”是龙的一种,其颌下有一颗宝珠,故称骊龙。第八句“羝羊”指公羊,“触藩”形容羊角触碰篱笆的情景。第十一句“舞阳”指汉高祖刘邦封名将樊哙为舞阳侯,他曾以宰狗为生。最后一句指的是汉武帝丞相公孙弘,当年曾在东海放猪。 十二生肖的起源与传说 从文献记载来看,黄帝时代已有十二地支,它们与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等十二星座相关联,最初的十二地支和十二星座分别代表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令和节令。商代发明了甲、乙、丙、丁等十个用于计数和记录的文字,后世研究命理的人称之为天干,并将其与地支结合使用,如甲子、乙丑等,用于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相传用十二种动物代替十二地支作为每月的象征,是汉代东方朔的创意。有明确记载的是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提到的《言毒篇》,其中列出了十二种动物的名字。用十二生肖来纪年,则起源于东汉。清朝赵翼在《陔馀从考》中也确认了这一史实。至于为何选择这十二种动物作为标志,早期可能与图腾文化有关。古代各部落通常选择一种特别敬畏或钟爱的动物,以其形象作为部落的象征。宋代洪巽的《旸谷漫泉》和明代郎瑛的《七修类稿》对此均有解释。此外,佛教经典《大集经》中讲述了十二生肖轮流巡行的故事,不过其中没有虎而是狮子,因此有人认为十二生肖是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用虎替代狮子或许与中国不产狮子有关。
文章《十二生肖是怎么由来的》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