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的气温逐渐升高,而很多人也关心小暑节气什么时候到来,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那么二十四节气小暑是入伏吗?二十四节气小暑是第几个节气?下面带大家一起来了解。
二十四节气小暑是入伏吗
“小暑过,每日热三分”,小暑节气期间正好赶上入伏,从小暑至立秋这段时间,称为“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候,民间有“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说法。
小暑期间是雷暴、雨水最多的季节,二十四节气之小暑后还有一周时间就将“入伏”,进入一年中最酷热的日子。今年的伏天有40天,比去年多出了10天。
小暑节气的到来标志着将进入夏季最炎热的阶段。小编提醒,小暑与入伏不同,小暑不是入伏,但小暑和入伏期间均是高温天气要注意防暑。
二十四节气小暑是第几个节气
小暑(Lesser Heat),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公历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
小暑到来后,江淮地区的梅雨逐渐结束,从东部淮河到秦岭一线以北区域进入由太平洋东南季风主导的雨季,降水量显著增加且集中;华南、西南及青藏高原受来自印度洋和南海西南季风的影响,同样处于雨季之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通常被副热带高压控制,呈现高温少雨的天气状况。有时,小暑期间北方冷空气势力依然强劲,在长江中下游与南方暖湿气流相遇,形成锋面雷雨。小暑时节的雷雨常被视为“倒黄梅”现象,意味着雨带可能在长江中下游持续一段时间。
小暑前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
俗话说:“热在三伏”。我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后的第28天,即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中国历法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入伏,其中第一个10天为初伏,初伏最早离夏至20天,最晚30天,小暑离夏至16天。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而2015年入伏是7月13日,末伏最后一天是8月21日,共40天。
文章《二十四节气小暑是入伏》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