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烧香在中国民间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具有三大显著特征:首先是普遍性,无论是汉族还是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烧香的习惯,无论南北东西,几乎遍布各地。其次是悠久的历史,现存的古籍《诗经》《尚书》已有相关记载,说明其起源必定早于西周时期。再次是广泛的普及性,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会烧香:祭祖时要烧,拜天地神佛和各路仙家时要烧,甚至对待动物、山川树木石头也会烧香;不仅在寺庙里烧香,在厕所也能见到香火;逢年过节要烧,平日里也少不了烧香;既可作为一种生活情趣,比如对月焚香、对花焚香、对美人焚香,优雅而韵味十足;也可以作为彰显门第身份的方式,比如通过焚香宴请宾客来显示富贵奢华;虔诚之时要烧香,比如焚香弹琴、焚香读书;严肃场合也需要烧香,用来驱邪避凶、净化环境;有事要烧香,没事时也要烧香,烧香本身便是一种事情,甚至可能让人上瘾,被称为“香癖”,就像现代人喜欢吸烟喝茶一样。有趣的是,不仅中国人烧香,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也有类似的习俗。香的英文名为incense,查阅《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八卷第543页),有如下描述:古埃及人从阿拉伯半岛和索马里沿海地区引入香料树,将香料视为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巴比伦人在祈祷和占卜时常常焚烧香料。以色列人在被掳至巴比伦(公元前586年至前538年)之前引进了香料,到了公元前5世纪,某些祭坛专门用于焚香。印度教尤其是湿婆派在正式礼拜和家庭日常礼拜中都会焚香;佛教在节日礼拜、成人礼以及日常礼拜中同样使用焚香。日本神道教也不例外。自公元前8世纪起,希腊人就开始焚烧木头和树脂,用于供奉神明和驱赶恶魔。罗马人起初焚烧香木,后来又引入了香料,焚香在公共祭祀、私人祭祀以及崇拜皇帝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烧香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汉武帝为分界线,前期为第一阶段,称为初始期。在此期间,所使用的香料包括柴、玉帛、牲畜、香蒿、粟稷等。烧香的主要功能是用于祭祀。烧香的行为由国家掌控,由祭司执行。周人通过升烟来祭天,称为“禋”或“禋祀”。《诗·周颂·维清》提到:“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注释指出:“文王受命开始祭天。”这表明这种祭礼制度始于周文王。具体祭祀方法为:将牺牲和玉帛置于柴堆之上,点燃柴堆升起烟雾,以此表达对天的告慰。《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熈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注解称:“禋之言烟。”“三种祭祀都需堆积柴薪并放置牲畜和玉帛,点燃后升烟,以此回报阳气。”疏曰:“禋,芬芳之祭。”由此可见,“禋祀”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点燃火堆升烟,二是烟气散发香气。以香烟祭祀神灵,这就是后世所谓的“烧香”。这一时期的香事有以下特点:一是使用的香料原始,属于未经加工的天然物质,并非后世意义上的“香料”(由树脂加工制成);二是采用自然燃烧方式,无需借助器具如后世的“香炉”;三是仅限于祭祀用途,且祭祀由国家主导,这意味着烧香尚未融入日常生活或民间文化。明代周嘉胄在《香乘》中引用丁谓的《天香传》称:“香的使用,自远古以来便存在。它用于供奉神明,可以达到清洁的目的。夏商周三代祭祀时,首要的就是用香料献祭,而沉水熏陆等香料尚未问世。香料的应用非常广泛,采集制作过程较为粗糙。”第二阶段从汉武帝时期到三国,称为引进期。汉武帝对中国香事的发展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文章《上香算卦为什么那么准》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