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节是团聚的节日,这一天很多人会回家乡和家人一起赏月,在我国古代,这一天有什么风俗呢?什么样的东西传到了现在?正月十五吃元宵的由来是什么?元宵相关的节日习俗有什么?
古代过元宵有哪些风俗
元宵节在古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又叫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据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规定,周勃为庆祝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今宵必出宫游玩,与民同夜,古代亦称夜宵,正月为元月,汉文帝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创立《太初历》,将元宵节作为重大节日。自隋、唐、宋以来,人们一起外出观赏各种花灯。
元宵佳节舞狮子
民间流传着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舞狮。每逢元宵佳节或各种庆典活动,人们都会通过舞狮来增添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代,南北朝时期逐渐盛行,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狮子舞”源于魏晋,鼎盛于唐代,又被称为“狮子舞”或“太平乐”。通常由三人共同完成,其中两人装扮成狮子,一人负责头部造型,另一人负责身体和后腿部分,还有一位扮演指挥者。舞狮的动作分为文武两类,文舞展现狮子的温顺姿态,包括抖毛、翻滚等动作;武舞则表现狮子的威猛气势。
正月十五为啥吃元宵
元宵节吃元宵和汤圆是一个古老的传统习俗。宋代,民间出现了元宵的前身浮丸子,当时元宵主要用于祭祀。到宋朝,油炸元宵成为节日美食,据郑望之的《膳夫录》记载,“汴中节食,上元油槌”,这里的“油槌”就是油炸元宵。到了清代,由御膳房制作的八宝元宵,在民间流传开来,并闻名朝野。那时候,只有显贵才会得到口福,但现在家家户户都能吃到。

文章《元宵古代还有什么称呼》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