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探讨霍桑实验前,我们先回顾一下被称为“管理学之父”的泰勒。泰勒主张管理系统的科学化与纪律性,将员工视为单纯的“经济人”,认为他们倾向于追求最大化的个人利益。他试图通过一系列机械化的方式,将人像机器一样管理以提升生产效率。我觉得泰勒的行为略显缺乏人文关怀,显得有些冷漠无情,与商鞅的风格颇为相似。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越来越多的员工开始接受高等教育,文化素养不断提高,脑力劳动逐渐替代体力劳动,这使得管理工作中对人的考量变得更加关键。
1924年到1932年,哈佛的心理学教授梅奥在霍桑工厂组织了霍桑实验,实验基本有四个阶段:
照明实验:通过调整厂房灯光明暗度观察工人生产状况,发现光照对生产效率没有任何影响。
福利实验:通过调整工厂福利政策(如增减休息时间、变更工资支付办法等)观察对生产率的影响,发现基本没太大影响。
访谈实验:不规定内容对员工进行访谈,多听少说,记录工人的不满和意见。员工吐槽后心情舒畅,工作效率提高不少。
群体实验:对工人实施泰勒的计件制管理,却意外发现工人为了维护他们的群体利益,自发形成了一个有一定行为规范的非正式组织。
霍桑实验非常重大的意义就在于发现了人不单单是简单的“经济人”,而是“社会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群体成员。金钱的刺激并不是工人提高工作积极性 的唯一动力,相比之下,社会交往、他人认可、归属某一社会群体等社会心理因素才是决定人工作积极性的第一位的因素。
文章《霍桑实验是谁提出的》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