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初的端午节日食品当属西汉时期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释中提到如淳所说:“汉朝使者从东郡送来枭鸟,于五月五日做成枭羹分发给百官食用。由于枭鸟被视为不祥之物,所以人们选择食用它。”大概是因为捕获枭鸟不易,所以这一习俗未能延续下去。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食品,在稍晚的东汉时期已经出现。直到晋朝,粽子才正式成为端午节的特色食品。
揭秘:端午节的饮食文化
《风土记》记载:“五月五日,与夏至相同,……前一天,人们用菰叶包裹粘米,混入粟米,再用浓灰汁煮熟。同时,还有一种名为‘龟’的端午节食品,在晋朝短暂流行后便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提及的‘角黍’——即粽子,因与屈原传说挂钩,历经千年,成为最受欢迎的端午节食品。
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过去广泛流传的一首描述端午节的民谣。总体而言,全国各地庆祝端午节的习俗大致相同,而端午节吃粽子则是古今中外一致的传统。
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一种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制成牛角形状,称为“角黍”;另一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制,称为“筒粽”。到了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是西晋周处所著《风土记》中的明确记载。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了米以外,还加入了中药材益智仁,称为“益智粽”。
唐代时,粽子已成为端午节不可或缺的食品。唐人姚合的诗句“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体现了当时食粽的普遍性。宋代时期,出现了用“艾叶浸米包裹”的“艾香粽子”。元代的粽子包装材料从菰叶改为箬叶,突破了季节限制。明代则出现了用芦苇叶包裹的粽子,配料包括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核桃等,种类更加丰富多样。今天的“火腿粽子”则是在清代乾隆年间才出现。
如今,粽子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各地的粽子通常用箬壳包糯米,但内部馅料则根据当地特产和风俗习惯有所不同,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
饮雄黄酒
端午节饮雄黄酒的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曾经非常盛行。古人常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具有一定毒性。一般饮用的雄黄酒是在白酒或自制黄酒中加入微量雄黄调制而成,不会直接饮用纯雄黄。雄黄酒具有杀菌驱虫、解毒的功效,中医还用于治疗皮肤病。在没有碘酒等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起到消毒止痒的作用。对于未到饮酒年龄的孩子,大人会在他们的额头、耳鼻、手心等处涂抹雄黄酒,目的是消毒防病,防止虫咬。
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当天,孩子们手持艾草,佩戴菖蒲,额头写上“王”字,以求避邪防疫。将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地,可以驱虫,净化环境。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内服则有害,必须谨慎使用。
文章《中国饮食民俗》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