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地不同的九九歌
九九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歌谣,用于记录季节变化。过去,每到冬天,孩子们常常吟唱这样的歌谣。本斋主来自江南长江中游地区,小时候听过一首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相较于北方,南方的一九二九并不十分寒冷,直到三九四九才会变得寒冷,因此有“三九寒天”的说法,但相比北方而言还是温和得多;五九时进入立春时节,天气逐渐回暖,但仍带有寒意;六九接近雨水节气,柳树枝条开始萌芽,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七九八九时,天气渐暖,大雁开始结队返回南方觅食繁殖;九九之后,南方的农民开始驱赶耕牛下田进行春耕作业。
浙江沿海地区的九九歌是:“一九二九,棒打不走;三九四九,滴水不流;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六九五十四,篱笆抽嫩枝;七九六十三,破衣两头担;八九七十二,猫狗寻荫地;九九八十一,飞爬一起出。” 湖南的九九歌则是:“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手插在袖筒或口袋里); 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挂笔(冰柱); 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过春节); 五九四十五,穷汉阶前舞(赞春、送财神); 六九五十四,枯桠枝发嫩刺; 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裳; 八九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九九八十一,脱去蓑衣戴斗笠。” 檐前倒挂笔(冰柱)是过去的景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湖南现在已很少见到这种现象。湖南作为农业大省,还有一种版本的九九歌:“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 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 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 四九三十六,关住房门把炉守; 五九四十五,开门寻暖处; 六九五十四,杨柳树上发青绿; 七九六十三,行人脱衣衫; 八九七十二,柳絮满地飞; 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
北京地区流传的九九歌是:“未从数九先数九,一九二九冰上可行走;三九四九,掩门叫黄狗; 五九六九,开门缩颈走;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河北地区也有多种版本的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凌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八十一,家里做饭地里吃;” “五九半,凌消散; 春打六九头,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八九不犁地,不过三五日,九尽杨花开”;“一九二九,哑门(形容张嘴)叫狗(形容打嗝儿); 三九四九,冻破碌碡; 五九六九,开门大走; 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准来; 九九河重冻,米面撑破翁”。
江苏太湖一带的九九歌则以农事活动为主:“一九二九,背起粪娄;三九四九,拾粪老汉沿路走;五九六九,挑泥挖沟;七九六十三,家家把地捡;八九七十二,修车装板儿;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起。”
据南朝梁宗德《荆楚岁时记》记载,当时已有数九之俗:“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明代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上有一首九九歌:“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感(?)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推盐虎;六九五十四,口中哂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担(单); 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要伸脚睡,蚊子跳蚤出。”从内容来看,这首歌没有提到冰雪,而是描述了江南的气候变化。顾铁卿在《清嘉录》中也收录了一首类似的九九歌,内容与刘侗的大致相同。九九歌在唐宋时期已经非常流行。九九消寒歌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流传,尤其是在北方更为普遍。北方冬季寒冷,因此九九消寒歌不仅名副其实,而且具有实际意义。由于各地气候差异显著,人们在创作时各有侧重,导致各地的九九歌存在一定的区别。
更有趣的是,在冬至九九歌的影响下,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夏至九九歌。例如,在湖北老河口市发现了一首草书《夏至九九歌》:“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欲汗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高庙祠。七九六十三,伸手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儿。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另外,在我国北方也长期流传一首《夏日数九歌》:“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密;四九三十六,衣衫汗湿透;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勿大迟;七九六十三,夜眠莫盖单;八九七十二,当心受风寒;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博兄老牛筋带来的天府之国的九九歌是:头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八九七十二,年青小伙盖单被儿,九九八十一,田中老汉把地犁。
文章《数九消寒图的图片》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