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撒拉族分布于青海省的西宁市及黄南、海北、海西等州以及甘肃省夏河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伊宁县等地。他们拥有独特的民族语言——撒拉语及其文字,广泛使用撒拉尔语交流。伊斯兰教是撒拉族的共同信仰,因此,宗教深深影响着该民族的历史进程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撒拉族的饮食习俗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中国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区域。撒拉人自称为“撒拉儿”,外界称其为“撒拉”。
撒拉族男子多从事伐木、划船等工作。此外,养蜂是撒拉人最喜欢的副业,园艺则是他们的专长。
撒拉族每日三餐(农忙时节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主食以面粉为主。常见的家常食品包括花卷、馍馍、馒头、烙饼、面片、拉面、擀面、散饭、搅团等。在斋月期间,通常仅食用早晚两餐,菜肴比平日更为丰盛。
撒拉族祖先700年前从撒马尔罕迁移至青海循化,据史料记载,当时他们过着游牧生活。迁徙后,尽管生活环境发生变化,但仍保留着畜牧的传统习惯。许多撒拉族家庭饲养十几只羊、一两头牛,数量较多的还会在山上放养。这些牲畜既满足农业所需肥料,也为肉类供应提供了保障。撒拉族的肉食菜品简单却地道,体现了他们的性格特质。
牛羊头蹄是撒拉族普遍喜爱的美食。宰杀牛羊后,去除角部,用烧热的铁铲清除头部毛发,再用碱水清洗干净。然后从嘴角沿牙骨切至耳后,劈成两半放入锅中煮沸,加入小麦一同炖煮。调味料仅限当地出产的花椒与青盐。待肉皮脱落时即可食用。早餐时,主妇将肉捞出分给每个人,每种部位单独分配,眼睛通常留给老人,据说有助于改善视力。吃完肉后,每人还需喝一碗带汤的小麦仁。
此外,宰杀当天,撒拉人会清理牛羊内脏如肠、肚等,将心肝剁碎混入面粉、葱花等,小心填入大肠中密封。另取豆面与白面混合成糊状灌入小肠,同样封口后一同煮制。大约十分钟左右,大小肠便熟透。为了避免肠皮破损,火候需掌握得当。煮好后,请来亲友享用,由主妇分装到盘中,端至炕桌,每人配备一把刀,自行切割食用,小碗里盛有蒜泥、辣酱和醋调制的蘸料。
不论是美味的牛羊头肉还是香甜的牛羊肠肚,热情的主人总会赠送邻居几碗品尝。
麦仁饭是一种在丧葬仪式中全村人共用的食物。亡人安葬后的第三天,丧属家中架起专用大锅,邻里妇女抬来泉水注满,宗族青年上山砍柴供火。三五名妇女将小麦洗净,一点点捣碎并吹净麦皮,倒入锅中,加入少量蚕豆或豌豆,开始熬煮,历经十多个小时方能煮烂;随后加入炒好的肉丁、葱花等“乔花得”搅拌均匀即成。
丧主还需宰杀一只羊,将羊肉煮熟切成长约三指的块状。所有准备工作完成后,下午三点左右,派遣十多名孩子爬上高处向全村喊话邀请村民前来享用麦仁饭。村民闻讯携带餐具前往,吃完后每人领取一块肉块和一碗麦仁饭带走。男性及儿童先用餐,接着轮到女性。之后,丧属每周煮一次,条件较好的家庭可能连续煮五至七次,普通家庭至少两次。煮麦仁饭所需的原料(如小麦、羊肉)通常由丧主的亲属提供。
依据伊斯兰教规,撒拉族禁酒,故宴席上一般不备酒类。平日也没有饮酒习惯。
日常饮品除了清茶、奶茶、盖碗茶外,还经常饮用麦茶和果叶茶。制作麦茶时,将炒至半焦的麦粒捣碎,加入盐及其他配料,用陶罐熬制,口感类似咖啡,香醇可口;果叶茶则是用晒干炒制的果树叶子制成,饮用起来独具风味。
撒拉族的重要节日
撒拉族的主要节日包括诺茹孜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三大节日。另有转“拜拉特夜”节等。
撒拉族的婚礼
撒拉族实行一夫一妻制,遵循家族外婚原则。近亲家族“阿格乃”与远亲“孔木散”间禁止通婚,但规则并非绝对严格。婚姻由父母决定,婚礼由阿訇主持,包含“挤门”环节(新娘在家人的护送下强行入屋,新郎家闭门迎接)、“对委”表演(模拟骆驼戏)、“哭嫁”仪式(新娘哭唱离家)以及“摆针线”展示(新娘展示针线手艺)。
新娘头上的面纱由嫂子或婶娘用新筷子揭下,妯娌送来洗脸水象征祝福。新娘嫁妆在婚礼次日展示,男方也会回赠羊背子、布料、现金等礼品,并宴请女方亲友。
文章《撒拉族的风俗习惯》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