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至的时间是不断在变化的,但是我们可以通之前的一个特点过观察冬至日来临就能够发现冬至来临,这个特点就是夜长昼短,
">

2019冬至是农历的哪一天,农历什么时候冬至2019:
2019冬至是2019年12月22日,农历冬月廿七,星期日。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或“亚岁”等。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为“冬节”,所以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古时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讲法,也就是说从冬至这天开始,阳气慢慢开始回升。
冬至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23日。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直射南半球的时间比直射北半球的时间约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古人讲: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即下一个循环开始了,冬至一阳生、天地阳气回升,为“大吉之日”。
">
冬至时节的气候有何特征:
1、日照时长较短。
冬至期间,尽管北半球的日照时长达到最短,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也最少,但此时地面在夏季积累的热量还能起到一定补偿作用,因此此时气温并非最低。“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冬至过后白天逐渐延长。然而,地面获取的太阳辐射仍然少于地面散失的热量,所以在短时间内气温依然会持续下降。我国除部分海岛与沿海区域外,1月通常是全年中最寒冷的月份,因此民间有“冬至未过,天气不冷”的说法,天文学上也将“冬至”定为北半球冬季的起点。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日子。过了冬至之后,太阳直射点逐步向北移,北半球的白天逐渐变长,夜晚则逐渐缩短。
2、气温走低气候寒冷。
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
冬至吃什么传统食物:
1.糯米饭
在中国四海八方,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糯米饭有甑蒸加红枣的糯米饭,染成五颜六色的花糯米饭,元宵节的汤团、八宝饭、糍粑、年糕,端午节枕头形和三角的粽子,清明的青团,清明粑。各地都流行各种口味糯米饭,各种糯米饭的甜咸酸辣做法层出不穷。
2.狗肉
口感细嫩,肉质密,饱满,在粤语地区也叫“三六香肉”。狗肉不仅蛋白质含量高,而且蛋白质质量极佳,尤以球蛋白比例大,对增强机体抗病力和细胞活力及器官功能有明显作用。
3.水饺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又称水饺,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
小土倒是最爱吃饺子了,毕竟看表面,散发光泽,实在是冬至必吃!
4.羊肉
俗话说得好啊: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它既能御风寒,又可补身体,对一般风寒咳嗽、慢性气管炎、虚寒哮喘等虚状均有治疗和补益效果,并且还有驱寒的作用,故被称为冬季补品,深受人们欢迎。
5.冬至面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这是安微合肥传承下来的习俗,慢慢的也变成了全中国人民的习俗,大家都习惯了在冬至煮上一锅挂面,全家围在大锅前夹面,是乐此不疲的。
小结:不仅我们冬至的时间在变动,随着冬天的到来,天气也是越来越冷,我们要多多注意添衣保暖。
文章《2020立春是哪一天》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