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算命/正文

郝氏家训

分类:算命作者:青桥细雨2025-04-28984

姓氏概况:商氏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姓氏群体,在当今百家姓中名列第二百四十四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二百一十位,人口约三十九万三千余。先秦时有孔子弟子商泽、商瞿见诸史册,均为鲁国人,加之商姓来源众多,至战国时,商姓已分布于今河南商丘、陕西商县、山东曲阜等地。

姓氏起源:源流一、源于子姓,出自上古时期商王朝贵族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载:“唐尧封帝喾之子契于此,传十四世至成汤,灭夏而有天下,以商为国号,后商被灭于周,子孙以国为氏。”相传,在远古时期,帝喾有个妃子叫简狄,她外出游玩是误食了玄鸟蛋,因而受孕生子名“契”。契长大后,仁惠博学,被舜帝任命为司徒,负责教化民众。后来,因契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赐姓为“子”,敕封在商邑(今陕西商县),组成了商族部落,号为“商国”。一直到契的第十四代孙成汤灭了夏王朗,建立了商王朝,其后裔王孙贵族开始以国名为姓氏,称商氏,为商王朝贵族为官者的专有姓氏。商王朝最终为周武王所灭,之后,商氏从贵族之姓转为庶姓,仍称商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称商氏正宗。商氏族人大多尊奉契、商汤(成汤)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出自成汤二十五世孙皋辛隐居于商城之东,遂以商为姓。

源流三、相传黄帝的重孙以地名(今陕西商县)命姓。

源流四、源于

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大夫商鞅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姓纂》记载:“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春秋时期,卫国有一法家名士叫公孙鞅。公孙鞅,亦名卫鞅,公元前390~前338年待考,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公孙鞅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为卫鞅,后被秦孝公嬴渠梁封于商邑(今河南淅川),后人称之商鞅。在商鞅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族封地名称、或名号为姓氏者,称商氏,亦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商姓来源(商姓来源,商姓名人与商氏家训)

商姓名人:

商容:他是第一位出现于史籍的商姓人士,传说是纣王时官拜大夫,因忠言直谏,被纣王罢官。

商高:周代数学家,他写了中国第一本数学著作《周髀算经》。

商泽:春秋末年鲁国人。字子秀,一作子季,孔子弟子,为七十二贤之一,以涉览六籍为乐。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雎阳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封“邹平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称“先贤”。

商瞿:春秋末年鲁国人。字子木,孔子弟子,比孔子小二十九。孔子把《易经》传授给商瞿,商瞿传给楚国人犴臂子弘,子弘传给江东人矫子庸疵,庸疵传给燕国人周子家竖,周竖传给淳于人光子乘羽,光羽传给齐国人田子庄何,田何传给东武人王子中同,中同传给菑川人杨何。杨何在汉武元朔年间,因为研究《易经》出任子当朝的中大夫。

商鞅:战国时期为秦奠定统一基础的功臣,是人所共知的历史人物。当时,他以刑名法术之学,被秦孝公重用为相,定变未能令,废井田,开阡陌,改赋税之法,结果在短短的十年时间之内,使得秦国面貌大变,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秩序井然。商鞅也因此被封于商公邑,号为商(或上)君。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后代子孙就以封邑名作了姓氏。


商挺:元代初期的重要官员。字孟卿(1209-1288),晚年自号左山老人。原籍曹州济阴(现位于山东菏泽)。宪宗三年(1253年),应蒙古统治者忽必烈之邀前往盐州,出任京兆宣抚司郎中,安定关中地区。随后晋升为空抚司副使,负责治理怀孟。八年(1258年),再次受到忽必烈召见,参与军政决策。次年,协助忽必烈成功登基。担任陕西、四川等地的宣抚副使,与宣抚使廉希宪等人合力平息了蒙古将领哈刺不花、浑都海等人的叛乱。后调任陕西、四川行省事,升任参知政事。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被召入京,授予中书参知政事职位。历任同佥枢密院事、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等职务,在元初的军事与行政体制建设中有诸多贡献。九年(1272年)十月,赴京兆皇子王相府任王相。十五年(1278年),因王府内部纷争牵连而被罢官抄家。获释后隐居,最终病逝于京城。仁宗延佑初年,追赠推诚协谋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公称号,谥号“文定”。擅长诗词创作,兼擅书法。著作有《藏春集》六卷。

商辂:字弘载,号素庵,明朝人。正统间乡、会、殿试皆第一。景泰间官至兵部尚书。成化初进谨身殿大学士。他为人平粹简重,宽厚有容,至临大事、决大议,毅然莫能夺。著有《商文毅公文》。

商氏家训:

忠贞孝义,勤俭爱家!

博学善思,立志践行!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行事有度,处事有方!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诚实守信,遵纪守法!

习好戒恶,修心健体!

摒弃虚荣,知足常乐!

文章《郝氏家训》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本文地址:http://www.saybook.cn/n/16837186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