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九”是我国劳动人民通过长期实践经验总结出的民间节气,又称“冬九九”。数九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初的“冬至”次日开始。“头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是部分地区流行的歌谣,用来描述“冬至”后两个多月的气候变化。
“冬至数九”指从“冬至”这一天算起,“冬至”为“头九头”,接下来每九天为一个阶段,依次称为“头九”、“二九”、“三九”,直至第九个九天,总计81天。
“数九”习俗众多,其中以“九九歌”最为广泛和悠久。这些歌谣借助自然现象,生动反映九九期间的天气变化规律。在我国多数地区,二九结束时并非最冷,而是“一九二九,伸不出手”。四九结束时接近“大寒”节气,因此有“三九四九,冻死母狗”之说。五九之后,大地逐渐回暖,天气由冷转暖,故有“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八九,单衣行走”。到了九九,已进入“惊蛰”节气,因此有“九九闻雷,响声持久”。
明代出现了“画九”的习俗。所谓画,实际上是冬至后用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表。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共八十一瓣。每日染一瓣,花瓣染尽,则九九结束,春天来临,名为‘九九消寒图’。”此外,清代还有“九九消寒诗图”,图中每九天四句,共计三十六句,内容涵盖从远古时期的“三皇治世”到本朝代的“大清坐金銮”,堪称一部富有雅趣的历史“大事记”。
“冷在三九”正发生在每年公历一月中旬,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通常来说,气候的冷热取决于太阳照射时间的长短。太阳照射时间越长,白天越久,地球从太阳获取的热量越多,气候越温暖;反之则越寒冷。那么,按照这个逻辑,“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应是最冷的时候,为何说“冷在三九”呢?这是因为地表气候的冷热还与积热相关。夏至之后,热源逐渐减少,地表白天吸热减少,夜晚散热增加;“秋分”之后,白天缩短,夜晚散热增多,但由于积累的热量仍在散发,可以持续一段时间;“冬至”当天白天最短,地表吸热最少,但仍有积存的热量补充,因此不会最冷;“冬至”过后约一个月,地表积热耗尽,此时正值“三九”期间,所以是地表最冷的时期。
冬至过后,我省冷空气活动频繁,阴雪雾天气较多,大风过后降温显著。据预测,今年冬季我省中南部大部分地区将出现阴雪雾天气以及某些时段的低温寡照现象。降雪有助于土壤保湿、抑制病虫害、净化空气环境,并保障冬小麦安全越冬,但也可能对交通运输和人们出行造成不利影响;大雾是我省冬季常见的天气现象,会对交通和电力输送产生负面影响;长时间的阴雪雾天气可能导致低温寡照,影响温室蔬菜的正常生长。因此,省气象台建议相关部门提前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交通事故、电力污闪事故和温室蔬菜冻害的发生;同时提醒公众注意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关注健康,尤其是预防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天干物燥,还需注意防火。
据省气象台预报,预计未来一周,周前期受较强冷空气影响,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北部和东部地区气温下降6-8℃,其他地区下降3-5℃。其余时间各地天气以晴或多云为主。具体预报如下:23日,全省多云转晴;24日,北部地区多云转阴,局部有小雪或零星小雪,其他地区多云,全省大部分地区伴有西北风5到6级;25日,全省多云转晴;26日至27日,全省大部分地区天气以晴或多云为主。
文章《俗话数九寒天中的数九是从哪天开始》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